职业岗位能力项目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下,在中职教育中,有一种奇怪的用人现象:一边是人才招聘市场的人山人海,异常火爆,一边是部分企业的求贤若渴、用工荒,一边是中职学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流失率更严重。尽管国家加大了媒体的舆论引导,提升技工的社会地位;企业一再降低入职门槛,增加待遇;学校也一再加大课改的力度,推行各种特色教育,而收效甚微。中职生的岗位能力弊端显露无疑,中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中职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职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中“全而不专,会而不精,理多实少,重能力而轻素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夹生饭”。当就业后,需要企业根据学生的特性,重新再“加工”,这样造成学生就业的成就感、客户的信任感、老板的关注感的消失。同时学生眼高手低,以及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是形成当今中职教育的主要症结所在。
我校在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探索出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即符合课程观念,实施更符合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又不违背职校课程的学科特点及职校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具备向社会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教学项目的开发
中职教育不同于企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单一、速成、工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而应该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严格执行中职教育大纲要求,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兼顾市场需求,立足课堂,以有专有能,全中有精的人才标准。为了开发出既能在课堂中体现出市场需求,又能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模式的教学项目。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市场调研小组,深入到单位、企业,听取用人者需求,蹲守企业生产一线,掌握企业岗位能力的职业要求,了解广大客户群对从业者的期盼;走进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优秀院校,了解他们改革的成功经验,吸取所长;征询各领域的专家和优秀老师、班主任的意见,了解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层次、學习情况、家庭状况以及毕业就业专业对口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中职学生需要完成的各层次教学项目。
二、项目教学的实施(以二柱举升机的使用为例)
项目教学的来源:修理厂的常用工具。
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二柱举升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维护及操作安全注意事项,课后知识拓展为举升机的类型。
项目教学采用课堂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
项目教学开展:
1、课堂准备二柱举升机、实训车辆或重物。
2、老师通过模拟修理厂要更换轿车的排气管为例,需要举起汽车,对这个过程进行实际操作,带着一系列问题,如举升机是如何把轿车举起?老师的操作是否正确?举升机又有哪些操作安全注意事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
3、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找出答案,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和一位补充发言人,利用所学习的机械基础进行工作原理的释疑。归纳总结举升机正确的使用步骤,以及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最后老师总结发言。
4、学生分组训练,指导老师巡回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演示正规的操作,记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5、规范化考评。考评分操作考评和维护考评。
操作考评重点在重物的支点选取、安全锁止、举升的高度、举升和降落的速度。
维护考评重点在液面的检查、钢丝松紧度的调整、润滑部位的润滑以及锁止位置的调整。
6、知识拓展:其他类型举升机的使用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
通过该项目教学的开展,既符合我们课堂教学要求,有适应企业的需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解决了中职生课堂无精打采的问题,同时训练、考评很方便、简洁,学生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
三、项目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生产一线,需要具备优秀的岗位职业素养、大量的理论知识储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技能,在生产中体现出自我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项目教学能够以大化小。将企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中职教学大纲,打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化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精讲多练,立足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而又不枯燥乏味。
项目教学突出理实一体化。中职学生就业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由于项目教学很小,在教学设备的准备上简单易行,在教学、训练、考核中突出短平快的特色,便于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项目教学满足课堂教学。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企业,它的各项工作立足点在课堂,课堂必须有时间概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体现出知识的完整性,因项目教学的小而精,适用于课堂的教学。
项目教学便于学生的自我了解。项目教学采用了精讲、多练、考核的完整化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明白自己对项目的掌握情况,对能不能完成该项目心知肚明,便于学生自我发现不足,及时整改,避免了大项目的累积,易形成放弃的想法。同时,学生对项目非常了解,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便于择业和就业的稳定性。
项目教学促进学生成才,由于项目教学短小精准,学生训练掌握及时、完成,考核到位,对知识的掌握很全面,加之训练时间足够,做到了学生很熟练的掌握,避免了“夹生饭”现象,促进学生成才。
本课题针对以往汽车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岗位中应掌握的技能为基本指导思想重组课程体系,构建与市场对接的职业技能教学项目及评价体系,培养过硬的项目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符合市场要求的综合实训室,做到一出校门就能上岗、一上岗就能干活、一干活就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效果,真正做到与岗位零距离。
参考文献:
[1]路宝利,杨菲,王亚男。重建与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J]。职教论坛,2016(34):5-14.
[2]万卫,石伟平。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J]。职教论坛,2016(22),11-15.
[3]刘瑞芳。论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构建及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7(3):16-20.
[4]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 2016(16):27-32.
[5]马颖。浅谈如何实现校企无缝衔接[J]。职业教育(教研),2017(3中):69-70.
[6]张立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强化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7(7):79-81.
[7]南海。“一带一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助推器”[J]。当代职业教育,2017(3):4-7.
作者简介:张祖华,男(1976.12—),河南光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汽车运用与检测技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