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傣族章哈艺术特征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章哈是傣族生活中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其演唱内容十分丰富,在整个傣族文化活动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本文通过探析章哈的艺术特征希望大家能对本土民族民間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更好的思考和保护。
  关键词:傣族;章哈;艺术特征;保护
  “章哈”是一种曲艺名称,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民众中,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说唱艺术的称谓,但傣族也习惯地把它作为对本民族演唱章哈者,即歌手的称谓。因此,“章哈”既是对一门曲艺的称谓,又是对演唱这一曲艺者的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章哈已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是反映傣族生活、思想、道德情操和宗教意识等方面内容的重要文化艺术,也是傣族人民在文化艺术方面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主要方式。关于章哈起源,在傣族民间有着许多传说。传说在深山中有母女两人,女儿去山下泉边打水来喝,为叮咚起伏的泉水声所吸引,从此,这个姑娘便每天来倾听泉水的声音,并以此为模仿唱起优美动听的歌曲,这个姑娘便是傣族第一个章哈。在《盖房歌》中,章哈则被赋予了驱邪、吉祥、保佑之意。相传傣族竹楼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在建造傣族第一座竹楼时,一对毒蛇夫妇缠住竹楼内的两根柱子不肯离去,而章哈的歌声一出这对毒蛇便被吓跑了。所以,傣族上新房必唱章哈,认为章哈之歌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按、欢乐。章哈的艺术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容
  演唱内容十分宽泛,可谓包罗万象。在西双版纳,傣族群众每逢民间的重大活动,如贺新房、升和尚、赕佛、结婚、庆丰收、小孩满月、节庆等都要请章哈歌手演唱。唱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歌唱劳动、生活、爱情的歌曲,如:《关门歌》、《摘果歌》、《闹火塘》、《下雨歌》、《睡觉歌》等,歌词简单含蓄但寓意深刻。在章哈演唱的传统曲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叙事长诗中的《兰嘎西贺》、《吾沙麻罗》、《召树屯》、《嘎龙》、《葫芦信》、《松帕敏和西娜》等大型唱本。这些唱本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引人入胜。如《兰嘎西贺》(即兰嘎地方的十头王)展现了错综复杂、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歌颂了正义,赞美了坚贞的爱情,掲露了以“十头王”为代表的残暴势力的罪恶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演唱形式
  1、独唱。独唱表演一般歌者右手执一把扇子半遮面歌唱(有的地方有的歌者为了让观众看到章哈演唱的全貎,便不遮面,而是双手握住扇柄置于胸前,表示对观众的恭敬),另有一人伴奏。
  2、对唱。对唱包括赛唱。对唱的气氛热烈,你问我答,比见识、比机敏、比技巧,唱者歌兴大发,听者如醉如痴。有时唱到深夜方休,有时竟延续几天几夜。演唱的内容,则从砍伐木料、破土盖房、乡亲如何热情帮助、新房盖得如何坚固美观等,一直唱到如何消灾祛难和祝福新房主人幸福长寿等。
  傣族古歌谣唱的调式、旋律也很简单,演唱的地点不拘一格,既有大公共场合的大型章哈演唱,也有各个村寨自己的章哈演唱,还有自然形成的片区的章哈演唱,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章哈的歌声。
  三、语言表述
  1、章哈用傣语演唱。傣语有7个声调,相同发声,不同声调,则表示不同含义,有些字母的不同声调,其含义相隔甚远。章哈唱词的押韵方式很多,也很特别、考究。如:每一句的第一音节押韵;每一句的最后音节押韵;一句的第一音节与最后音节押韵;最后音节与句中某个音节押韵;各种押韵方式组合成的混合押韵等。这种押韵方式具有傣语唱词特有的韵律美,它能一环扣一环,十分流畅悦耳。正因为以上特点,加上后文将表述的音乐、唱腔等因素,章哈很难翻译成汉语演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章哈作品的汉文译本,只能了解到她的内容和章法,以及翻译者所能保留到的其它特征、韵味,而她的音韵美、声调美是感受不到的。
  2、章哈唱词的结构特点。章哈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每句唱词的音节数(相当于汉语的字数)可多可少,没有明确的限制;每个唱段的句数也无定数,一个短篇作品或一个长篇作品的一个章节由多少段组成也不受限制。如康朗英的《流沙河之歌》的第九章,就由两个大段组成。其中,第一大段由个10句和一个9句组成;第二大段则由一个45句的段落组成。但在中长篇作品中结构就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中长篇作品接近了。
  3、章哈常用比喻手法。在大量的章哈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章哈歌手总是把一些人物、事件比喻成别的物件,使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生动。在这些比喻中,用得最多的,是章哈歌手把自己比喻成一种传说中会唱歌的鸟一一糯乐多,来“说明”自己的意愿和演唱能力。如《松帕敏和嘎西娜》的“序歌”在最后的结束语这样唱道:“勇敢的小伙子呵,糯乐多的歌声像行度的醇酒,哪怕你只饮一杯也能使你昏醉。美丽的姑娘呵请你别伤心,糯乐多热情的舌头,会舔干你辛酸的眼泪。”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故事讲得更加形象生动。
  4、章哈常用拟人手法。即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维,人的感情。实际上是表现了章哈歌手自己,或该作品所要表现的思维、感情,目的是使其更加深刻、感人。如章哈歌手依旺囡创作、演唱的《离别歌》这样唱道:
  “现在啊,我要离开你们了,我的心就像溪水即将离开山崖,就像小狗离开老鼠告别猫一样,就像谷子离开谷仓像仓房告别一样,就像江水流过要告别石头沙淮一样就像水牛要离开洗过澡的泥塘一样,我很伤心地向你们告别。拟人法的使用,既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思维和情表达方式。
  5、章哈特有的衬词。章哈的唱词中有不少衬词。如:“喂喂诺呃”、“喂”、“水水”、“召哎召”、“率哎宰”、“南哎南”、“嘿”等。这些衬词有的用在前面,表示开始演唱,“喂喂诺”;有的用在结尾,表示听众欢呼“好好!”,如“水水!”;有的表示呼唤之意,如“召哎召”、“波哎波”。衬词更多的还是语气词,起到增强气氛、情感的作用。
  四、伴奏类别
  演唱时的伴奏乐器主要用“筚”和“玎”。“筚” 是以形似竹笛的但装有单铜簧片吹管乐器“篦”伴奏的,称作“哈赛篦”,运用较广泛,多在生活演唱中使用。“玎”为竹制拉弦乐器,是小伙子对姑娘倾诉衷肠的常用方式,称作“哈赛定”,多在舞台演唱中使用。   五、曲式结构
  大致为曲头甩腔一基本曲调反复一曲尾衬腔三大部分,其中第二大部分是主要的。第一部分主要做引子用,用较为平缓的曲调将观众引入第二部分。曲尾衬腔主要是在章哈快要结束时做收尾用。第二部分是整个章哈中的核心部分,所以用的时间最长,其艺术水准也主要体现在此部分。基本曲调并非一成不変,在表达不同内容时,演唱者会根据观众的气氛、故事情节所藴涵的情感等因素灵活运用,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一场完美的演唱,是三个部分的有机统一,第一部分处理得好,会迅速吸弓观众,使观众即刻就可身临其境,第三部分如果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会使观众出现“反胃”现象,处理好了,则可收到余音绕梁的果。 一个章哈的上述基本特征,如果分别来看,有的是其他民族艺术所具有的,但综合起来看确实其他艺术不可具有的 。
  据调查,在西双版纳州,群众公认的章哈歌手有1000多人,差不多每300人中就有一名章哈歌手。章哈不仅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中流传广、影响深,在德宏傣族地区亦是如此(德宏傣族称章哈歌手为“哈鸾哄”或“喊门当”)。同时,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傣族地区也很盛行,且相互影响。傣族地区村村寨寨有章哈歌手。对于傣家人来说,成了章哈歌手,就被群众看成是有一定学问、有一定地位的人了,他們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章哈已经满足不了傣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于是,由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带头对传统章哈进行改革创新,先从竹楼坐唱到舞台和广场上去演出,接着请章哈歌手站起来歌唱新生活,然后又将她们手中的扇子换成各种道具,加上各种表演动作,形成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最后是借鉴汉族戏剧形式将章哈演唱丰富发展成综合性表演艺术——章哈剧。
  章哈艺术的另一种发展趋向是现代化和通俗化,在傣缅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下一批傣族青年音乐工作者在傣族民歌的基础上渐渐改造创新,这样的改编创新有利有弊,利是能让当代青少年通过此类流行音乐热爱上自己的本土曲调。反之,近年来,老一辈章哈歌手逐渐老去、相继离世,加上傣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各种外来的艺术和娱乐形式涌入傣族地区,傣族民间听章哈的风习已远不及以往。今已无知名章哈歌手,一些长篇的演唱内容也逐渐失传,章哈的生存面临危机,必当采取有效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实施好西双版钠傣族自治州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章哈”的保护,西双版纳州文化馆为加强对年青一代傣族章哈的培养,对老章哈和传统的章哈演唱内容实行保护,在景洪市勐罕镇建立了章哈传习所,并分别在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举办了章哈培训班培训学员102人,并为章哈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为章哈学徒41人举行拜师仪式,并对省级命名的章哈艺人给予奖励。2009年景洪市举办了三个章哈传承训班,共培训了全州165名章哈,2018年西双版纳州文化馆成功举办“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暨傣族章哈传承大赛。在州文化馆的努力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章哈”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对着章哈发展的大好前景我们音乐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携手起来让章哈发扬光大,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