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策略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在实践上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生硬性,在理论研究上存在许多有待弥补空白的现状,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独特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策略”应具备的相关要素,即学科教化、情感感化和潜移默化。
【關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以下略称“《教学大纲》”)指出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是教学目的之一。对于如何落实《教学大纲》提出的“德育渗透”的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上仍有较大的误区,在理论研究上仍存在许多空白。本文就“德育渗透策略”的实施与完善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当前“德育渗透”实践与研究情况的综述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上,不少一线音乐教师对德育渗透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德育培养的认识存在盲目性;在教学上不知如何融入德育内容,缺乏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在德育方法上存在随意性;不是把德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而是把音乐课变成“音乐课+德育课”,甚至完全变成德育课,在德育培养上存在生硬性。有研究者围绕相关问题在青岛等地开展了教师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于音乐课开展“德育渗透”,比较了解的只占比21%,且了解程度较低; 51%的教师缺乏学科融入德育的意识和方法;等等。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前中学音乐课实施“德育渗透”的现状不容乐观。以上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许多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如何开展“德育渗透”充满着疑惑和焦虑。
二、对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的认识和实践
要正确认识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策略,必须要紧紧盯住两个聚焦点,一个是“德育渗透”,另一个是“教学策略”。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指的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将相关德育内容细微地、渐进式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作为这一教学行为的“策略”,按其构成要素应该是一种“方法型策略”,它是指向目标的方法的集合体,其中包含有一些稳定的要素和明确的操作要领。据此,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认真的探索,提出以下几个方法实施“德育渗透策略”。
1.“学科教化”的方法
“学科教化”指运用教学内容去开展“德育渗透”。首先,要明确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本体部分,而德育则是逐渐进入本体的客体部分,在教学中不应该反客为主,让德育内容成为教学的本体部分。那么,音乐教育的本体内容,也就是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教学大纲》指出,音乐教育要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德育渗透”应该利用这些音乐学科教学内容去实施。
例如,在《二泉映月》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把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聆听《二泉映月》,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验乐曲的悲凉、向往光明的情绪情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通过欣赏,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屈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音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不太具体明确,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哪些具体内容来“体验乐曲的悲凉、向往光明的情绪情感”呢?其实,这首乐曲的引子是一段“叹息音调”,其下行旋律线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苦闷和哀叹,旋律虽然短小,但在情感上为整首乐曲奠定了基调。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音乐学科要素展开教学,就能够在传授学科本体性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施“德育渗透”,即通过掌握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去“体验乐曲的悲凉、向往光明的情绪情感”,而不是像现有教案那样,离开音乐的知识与技能空谈情感。
2.“情感感化”方法
“情感感化”指在音乐教学中将德育内容融入情感进行“德育渗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略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堂教学应将“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这一主要目标,情感因素无疑成为音乐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将情感唤醒、情感体验和情感升华等活动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以此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形成较高的审美情趣。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主的德育内容,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或者是“伦理”,当这种“思想”“伦理”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时,也可将其归入“道德”的范畴。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将“道德”融入以“情感”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学呢?这是“情感感化”方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例如,《苏武牧羊》的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创作的背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五声音阶古朴苍劲、深沉悲壮的旋律,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交替运用的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调式的感染下,体验乐曲所表现的坚定、诚挚的情感。学生在这一系列音乐元素的感染下,苏武坚贞不屈的形象及其身上那种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节气,一下子就跃然眼前,道德情感升华为道德认识,激发起学生的的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感化”方法关键是教师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善于挖掘其中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情感”的联系,注意前者和后者的自然过渡,要抓住音乐的情感主线,实施以情动人、借情明理、情理交融的教学。
3.“潜移默化”方法
“潜移默化”指在音乐教学中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地实施“德育渗透”。润物无声,化无形为有形,这是音乐教学实施德育培养的最佳方式,即:德育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看似无形,但在教学效果中却已经成形并形成影响。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音乐教师由于未能掌握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但又要完成教学目标中价值观方面的德育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上常常将一些德育内容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上,例如,故意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颠覆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排序,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排在了首位;甚至有教师把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德育内容生搬硬套地搬到课堂上。面对正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这种音乐课堂上“凸显式”“生硬化”的德育培养方法,容易使他们感到腻烦,产生相反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潜移默化”的方法,主张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努力挖掘与音乐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内容。“潜移默化”的方法,适合以情感因素为中心的音乐学科的教学,也符合当前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需要。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采用“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实施德育培养的要求,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策略能够帮助一线教师正确理清学科教学与德育培养的关系,提高德育培养的效果,较好地完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德育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初中音乐课融入德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