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周长征教授治疗颈椎病经验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介绍周长征教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周长征教授认为颈椎病多由外邪、内伤劳损、外伤引起,导致经络痹阻,气血失养。辨证应明确邪实、正虚的主次,治疗上辨证论治,分清标本缓急,注重应用验方,随症加减。
  【关键词】  颈椎病;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3-0067-03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综合征和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近组织,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当属于中医项痹病论治。颈椎病的发病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颈椎间盘退变;其次,退化的组织结构对脊髓,神经,血管或颈部气管造成压迫或刺激,并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1]。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概括为三点:即颈肩痛、上肢放射痛、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在上述症状中,根性痛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典型的病症,但目前对其产生的机制尚无定论,流行观点主要有三种:机械压迫理论、化学性神经根炎理论和自身免疫理论[2]。受现代人们生活、工作习惯影响,本病发生率逐渐升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曾对198例自然人群进行普查后发现,颈肩痛的发生率为69%。由于本病易反复发作,西医并无特效治疗手段,因此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周长征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应用中医药诊治颈椎病经验丰富,临床效果确切,现将其诊疗颈椎病的临床经验阐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所云:“痿之为病, ……肾主两足,故骨髓衰竭, 由使内太过而致热”。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骨痹”的描述,如《素问》中道:“病位在骨,骨种不可举,骨豁疼痛,寒气至,是为骨瘦也”。这些描述与神经根放射痛的症状有类似之处。中医学对于“痹症”的认识起源于先秦,后来经过不断发展,祖国医学对于“痹症”逐渐有了较成熟的认识。六淫致病,湿邪最为多见。湖南气候湿润,冬季多寒湿,若不慎感受风寒或居所寒冷潮湿,可致寒湿侵袭经络,卫阳被遏,凝滞营阴,以致经络气血不通;长夏季节多暑湿,若感受暑湿或中焦湿热,可致湿热留滞肌肉,阻碍气血运行,使经气不畅。当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易出现情志不畅,同时工作时久坐,长期伏案劳累,局部气血不通。病程日久,迁延不愈,导致经络、气血失于濡养。闪挫外伤,可致局部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瘀血留着而痛。因此周教授认为,无论何种病因,最终都将导致经络痹阻,气血不通,而发为项痹。
  2 辨证论治
  2.1 风寒痹阻证 湖南冬春两季多阴雨,如不慎感受风寒,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气入络,因其性收敛凝闭,阻碍气血运行,易引起颈项疼痛,活动不适。症见上肢疼痛麻木,以痛为主,痛点固定不移,活动不利,休息疼痛不能缓解,伴有怕风、恶寒,多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治疗上当祛风散寒止痛,同时因寒湿易留恋,临床上多见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感颈项部不适,多畏寒恶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需同时加以扶正。周长征教授多用蠲痹汤加减,该方出自《医学心悟》,方中重用之羌活与独活,擅长散表寒、祛筋骨之风寒湿邪、利关节和止痛;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活络;防风胜湿止痛止痉定搐;赤芍行瘀、止痛,与当归合用有活血而和营之良效;炙甘草缓急止痛、补脾和胃、益气复脉;黄芪补中益气、气血同源,气行则血行。木香、乳香理气养血活血。全方温而不燥,通而不伤。周长征教授在临床上随证加减习惯于风气胜者,更加秦艽;寒气胜者,加附子;湿气胜者,加防己、薏苡仁。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肿处热辣,此寒久变热也,可适量加黄柏。
  2.2 气滞血瘀证 临床上急性颈项部损伤,如扭伤、挫伤等,多属此证型。症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伴有肢体麻木,日轻夜重,活动不利,舌质淡,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疗上当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周长征教授多用身痛逐瘀汤,该方出自《医林改错》,长于宣痹通络止痛,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活血祛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气血,止疼痛;牛膝、地龙通经活络;秦艽、羌活祛风除湿,甘草调和诸药。临床上可加用三七、伸筋草,增强活血舒筋之功效。
  2.3 痰瘀交阻证 李时珍曰:“痰涎……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古代医家又云“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故本证临床上多见头目晕眩,心悸胸翳,恶心呕吐,肢麻无力,纳呆少气,舌色多见淡白舌,白滑苔,脉象沉弦。病因多为脾肾阳虚,运化无力,痰浊不能随气机升降而散布,清阳不能上升头部。周长征教授指出,痰为水湿停聚而化,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淤指淤血、血瘀,而二者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而且两者可以互为因果,既可以因痰致淤,也可由瘀生痰。正如《血证论》所云: “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又如《医碥》所载: “痰本吾身之津液,随气而行。气若平和,津液流布,而骸受润泽,何致成痰为病”。痰湿随气血运行,体内行于脏腑,在外行于经脉,其驻留与所过之处,必影响体内气血循行。周长征教授多选用牛蒡子汤为主方加减,以牛蒡子、僵蚕为君药,通淤疏滞,善搜筋络顽疾浊邪。方中秦艽、独活祛风湿,通经络,舒筋和血,导湿热外出; 配白芷,芳香化湿、活血消肿;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健脾和胃; 配白蒺藜,疏肝风,引气血且散瘀结; 桑枝清热祛湿通络,利关节。全方通达气血,燥湿散结,泄风逐湿之力尤捷,从而使痰湿去、筋骨健。湖南地区湿邪多犯,临床上若湿邪较重,常加木瓜,木瓜善舒筋活络,为湿痹、筋脉拘挛之要药。若同时出现湿热伤阴,若患者出现口干、手足心热、舌红等症,可加用二至丸,二至丸补而不滞,润而不腻;或加生地黄、知母,两者甘寒清润,滋阴而不恋湿。
  2.4 肝肾亏虚证 肾为先天之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肾生气,肾虚则少气,骨酸懈惰,不能举动”。是知肾虚则骨枯而髓减。此证型的发病群体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女子“六七”、男子“五八”前后,其时已“三阳脉衰于上”,“肾气衰”乃至“太冲脉衰少”,“督脉衰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临床上以此类证型最为多见。症见眩晕时作,头痛耳鸣,颈部僵硬沉麻、疼痛,头重脚轻,走路不稳,上肢麻木不适,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五心煩热, 舌质暗红,苔薄少,脉沉细。治疗上应补益肝肾、调和气血。周长征教授常用补肾活血汤,该方出自清代伤科著作《伤科大成》,方中以熟地、杜仲、菟丝子、补骨脂、枸杞、山茱萸、肉苁蓉补益肝肾之精血,强壮筋骨;以当归、红花、独活、没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当患者颈项强痛较为剧烈时,可加土鳖虫、地龙、延胡索以强化活血化瘀之功效。土鳖虫破血逐瘀,《本草纲目》载其善治“折伤瘀血”;地龙性善走窜,能通行经络;延胡索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本草纲目》载其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3 典型病案
  患者陈某,男,53岁,2017年10月23日初诊。主诉:反复颈项强痛疼痛2年余,再发加重10余天。患者2年前感颈肩部僵硬,酸麻胀痛,曾外院诊断为颈椎病,服用止痛药后可缓解,但反复发作。刻诊:颈部疼痛剧烈,活动不利,休息后可好转,时有颈部酸痛、上肢乏力酸胀,活动度差。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脉沉细涩。既往史、个人史等无特殊。中医诊断:项痹(肝肾亏虚证)。药用:熟地黄 15g,枸杞子 9g,肉苁蓉 12g,菟丝子 12g,补骨脂 12g,续断 9g,红花 3g,山萸肉 6g,杜仲 9g,川牛膝 9g,当归 9g,独活 9g,鸡血藤 15g,土鳖虫 6g,延胡索 9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并嘱患者减少低头活动,注意休息。二诊:10月30日。患者颈部症状明显好转,仍稍感上肢乏力不适,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脉沉细。前方加减,去土鳖虫、红花,加三七 6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同时嘱患者行颈部保健操功能锻炼。后再次就诊时颈肩部症状基本痊愈。
  按语:本病诊断为项痹之肝肾亏虚证,治疗上当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患者病程日久,此次急性发作,当先加强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故加土鳖虫、延胡索破血逐瘀,行气止痛。待痛减后,须补肝肾,养气血,同时锻炼筋骨,以求巩固疗效。
  4 临床体会
  《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临床上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用药随症加减。邪实则祛邪,正虚则扶正。《中医骨伤科学》提出:“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伤疾病的四项原则,这些原则在治疗颈椎病时可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筋骨并重”,由于“肝主筋,肾主骨”,无论是哪种证型,遣药组方时均应注重补肝肾、强筋骨药物应用;“动静结合”,颈椎病的一般疗法中,在急性期应避免劳作,注意休息,在缓解期应注意进行功能锻炼;“内外兼治”,在中药内服的同时,对于可以接受外治的患者,视不同情况,可以采用膏药、艾灸等配合治疗;“医患合作”,对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如长期伏案劳作等,对病痛引起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以获得患者的配合,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周长征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颈椎病有着标本兼治的优势,短期、长期均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伊智雄.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思路与方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9):20-22.
  [2]陈秉尉. 卧位四步锻炼法配合针刺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臨床疗效观察[D].福建: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18-12-03 编辑:陶希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