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小学读本加强课外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名家经典阅读可以借助评点、批注,撰写读书笔记,设计阅读单,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个性化阅读,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突破名著知识积累目标,实现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
【关键词】 经典阅读;阅读单;读写结合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鲁迅、朱自清、叶圣陶等近现代名家的文章也都有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为小学生打开了接触经典文学作品的窗口。结合《小学生名家经典读本》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寻文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日后学生独立阅读原著作品打下基础。本人作为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在如何指导学生高效深入阅读上面,我觉得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阅读、交流、探讨、体会,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把握名著内容,感受经典魅力。
一、掌握阅读方法,科学品读
阅读有法,贵在得法。很多学生都在抱怨:“为什么我明明认真读了,但是好像什么印象也没留下?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但是还是写不好作文?”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学生有阅读没计划,没有掌握阅读方法,所以低效。在时间安排上,名家读本可以拿出一到两周时间进行集中阅读,可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轻松而又充分地阅读。在方法上,可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如诵读、默读、浏览式泛读、品味式精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或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科学的品读中提高实效性。
二、脑手结合,勤做批注、点评
学生就文本的精彩情节、主要人物等方面边阅读边做批注、点评,具体有赏析式、圈点式、摘录式、比较式等。例如可以在阅读《传说故事》一章精彩的故事时,作圈点批注;可以在阅读《故乡》一章的精美语句时,作赏析点评;可以在品读《野草集》时,就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句作摘录点评。
三、设计阅读单,交流读书体会
鼓励学生要自主设计阅读单。如阅读完《鲁迅读本》每一編时,教师建议学生自主设计阅读单。阅读单有以下格式要求:(1)从提取信息、概括主要内容、解释分析等方面考察阅读能力;(2)要有读写结合点,有仿写和练笔;(3)鼓励创意思维和表达。
每天课前五分钟,一位学生上讲台交流阅读体会,其他学生参与互评,互相启发,点燃全班的阅读激情。课堂上小组交换阅读单,尝试答题并评选出最科学阅读单和最值得点赞的题目,同时教师可以精彩的讲述一些生动情节,让学生品尝到经典的美味,学生更能积极回读。
四、将经典阅读和日常写作巧妙地结合
1.将经典阅读和生活中的写作结合起来,让写作别开生面。学生除了写阅读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对一些人物的性格去分析评论。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模仿别人的行文构思,借鉴模仿,学习创新,本人惊喜地发现,每次写作都会涌现一批优秀作文,特别是一些平时对写作头疼的学生也有了写作的兴趣。事实证明,学生的模仿力、创造力是强大的,这种做法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师从读本中筛选出若干个有意义、值得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回归原著相关章节,精读思考,还可搜集网络资料,完成相关写作。如此针对性强的阅读,学生“胃口大增”,读得更有劲,品得更深入。
五、成立名著学习研究小组,开展名著研究性学习
在精读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旨在指导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亲身实践直接获得体验,并把在课堂积累的内容进行综合和应用,在实践中获得更高效深入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启智开悟,解决自己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问和障碍。比如,根据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一个班级可以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如《故乡》研究小组,《野草集》研究小组,《阿Q》研究小组等。每个成员围绕研究内容,分工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收集资料,汇总撰写读书笔记。成果可以在先小组内交流,而后经过小组的讨论研究,到全班展示。
六、重视个性化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时,让学生有疑而读,读中思,读中悟,对名著的主题、对人物的命运、对环境的作用等都可以发问。那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各抒己见、激起火花,如“你如何理解阿Q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可以研讨争鸣。这样的研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想的火花犹如百花齐放。同样,教师引导他们批判性阅读,鼓励学生发挥主体精神,勤于思考,张扬个性,发现分歧,识别偏向,深度理解文本主旨,并作出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总之,名家经典阅读以全网织大点,网眼织密点为原则,借助评点、批注、撰写读书笔记、设计阅读单、成立名著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个性化阅读,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突破名著知识积累目标,实现对名著的深度解读。
【参考文献】
[1]王玲.初中名著阅读指导[J].新教育,2015.
[2]林玉英.巧借单元主题…加强课外阅读[J].教育艺术,2015.
[3]罗刚淮.谈小学语文“学习单”的类型与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4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