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课外阅读从课堂出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板块一:感秋——找秋天
  师: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几天,同学们都在用眼睛,用心寻找秋天。看,这是大家眼中的秋天(课件播放同学们搜集同学们找到的秋天),看到自己作品的同学举起你的手。大家都来说一说,你在哪里找到了秋天?
  生:我去重庆在太姥姥家看到了金黄色的麦子,还有很多的玉米,我摘了一个吃,那个真甜啊。
  师:在金色中找到了秋天。
  生:我小时候去青岛一个有名的景点八大关,以前外国侵略中国时在那里留下了很多痕迹。我在那里感受秋天到了,草黄了,树上的叶子落下来,让我感觉到秋天是一个金色的季节。
  師:落叶是秋天的邮递员。
  生:我家是北方,一到秋天枫叶变红了,银杏叶变红了,特别漂亮。我的朋友把树叶绑在我的辫子上,做成手镯戴在我的手上,我感觉我也是秋天了。
  师:与秋天融为一体。
  生:我去年国庆去了乌兰坝上草原,我看到了那里的树叶全都是橙色的、红色的、黄色的,十分有秋天的气息。这是我在乌兰木统草原看到的秋色。(展示影集)
  师:把秋天带到了我们的课室。
  生:我用落叶拼成了一幅画。(展示树叶画)请问大家知道“一叶知秋”这个成语吗?一叶知秋出自唐朝人的一首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所以我带来的不是几片落叶,而是整个秋天。
  师: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了秋天,你找到的秋天别具一格。
  二、板块二:知秋——梳理脉络
  师:同学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秋天,作家陶金鸿笔下的秋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秋天的雨》。齐读课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翻开课本,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秋雨,分别是秋雨的温柔、颜色和香气。
  师:水果都熟了,带来好多香甜的气味。(板书:瓜果飘香)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秋雨颜色的特点,找一找?
  生:五彩缤纷。(板书:五彩缤纷)
  师: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秋天的雨还告诉人们准备过冬。
  师:非常棒。准备过冬。(板书:准备过冬)
  师:课文写了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瓜果飘香、告诉动植物准备过冬,是一曲丰收与欢乐的歌。请同学们对照板书,同桌练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桌练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板块三:品秋——深入文本
  师:秋天的雨,带给我们三个不一样的画面,你对哪一个画面最有新鲜感,最感兴趣呢?请划出最感兴趣的词句,说说你感兴趣的原因,你还想到了什么?点点划划,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读进去,想开来。
  师:带着你的思考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师: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生沉默)用朗读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还有喜欢这一句的同学吗?补充补充。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话,他描写了秋天瓜果飘香和丰收的情景。这样的情景我在农场也见过,稻谷成熟了,木瓜成熟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我对这个句子很感兴趣。我最喜欢的是“勾”这个词语,因为这个词语用得很形象。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一年的付出都在秋天得到回报。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师:同学们,感谢这一场秋天的雨,它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欣赏完瓜果飘香,还有对其它两个画面感兴趣的孩子吗?
  生:我喜欢的是“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由此想到诗人笔下的菊花。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了这天课文,我才知道菊花是秋天才开放,我想到一首童谣,“秋天到,菊花开,红的红,白的白,像面条,像烟花,还像妈妈的卷头发。”
  师:多形象的童谣,谢谢你。读进去,想开来。了不起。
  生:到了秋天,苏州的菊花也开了,就像古诗所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非常勇敢,大风大雨都不怕。
  师:我们不光要欣赏菊花的美,还要学习菊花这种坚强的精神。这么多孩子喜欢菊花,那我们就来美美的读一读,好不好?
  (全班齐读“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欣赏完了菊花,还对哪一种颜色情有独衷呢?
  生:我给大家分享的句子是“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从“你挤我碰”和“争着”这两个词,我想到了橘子和杮子都很好吃。秋天来了,家民伯伯一定能给家里的小朋友和亲戚都送上橘子和柿子了。
  师:分享的快乐,还有补充吗?
  生:我感兴趣的句子是“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读着这句话,我想到了一句古诗,“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师:这首诗大家知道出自哪里吗?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师:红红的枫叶的确是秋天独特的风景,这句话还有哪位同学有补充吗?
  生:我还想起了一首古诗,就是在《秋月》里最后一句,“白云红叶两悠悠”。
  师:掌声送给他。大家见过红色的枫叶吗?
  生:我在坝上,一座山上旁边有一座枫林,然后呢坐在山上看那山峰。峰林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   师:满山的红。作者说红红的枫叶像什么?谁能把美丽的情景读出来呢?
  (生单独朗读)
  师:很勇敢,掌声送给他。如果飘啊飘啊读得再慢一点,我想这枚邮票应该能够飞得更远。 还有谁来挑战。
  (生单独朗读,语速放慢)
  师:这枚邮票飞得真远,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站起来,我们把这美丽的画面读出来。
  (生齐读)
  师:还对哪一句话感兴趣呢?我们接着交流。
  生:“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通过这句话我想到了去广州市南沙区的大稳村。一到那里的田野我就看到一片金黄,我还以为我家到了金黄的海洋里面。
  师:同学们,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秋天的颜色道也道不尽,伴着大好秋色,我们一同走进五彩缤纷的秋天,美美地读一读。
  (全班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秋天的雨带来的颜色还有很多,他会把颜色分给谁呢?我们接着去寻找。
  (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发出惊叹。视频显示:孩子们“找秋天”的照片)
  师:孩子们,惊叹过后,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颜分给谁呢?每个人都是秋雨的使者,把颜色送给大地,送到课堂上来。
  (课件呈现: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色给了,像,。)
  (同桌交流)
  师:孩子们,仿照句子, 你来表达表达。
  生:它把红色给了石榴,红通通的石榴像一个个小灯笼,摇啊摇,摇来了秋天的丰收。
  生:它把白色给了蒲公英,白白的蒲公英如果聚集起来,一定像冬天的雪花。一堆堆的雪花,如果装扮在秋天,一定会变得更美。
  生:它把金色给了稻谷,金黄的稻谷闪闪发光,像一颗颗发光的宝石。
  师:还有很多同学把作品放在心中,还等什么呢?赶紧记录下来吧。
  (生书写:照样子写一写)
  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创作。
  生:它把白色给了蒲公英,蒲公英像一把把小伞,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
  (全班同学给予掌声)
  师:在柏韬和弈涵的眼中,蒲公英有了不同的色彩。
  生: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小脸蛋,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欢乐。
  师:奖励你,把欢乐这个词语板书在黑板上。(生板书:欢乐)
  生:它把白色给了蒲公英,蒲公英像一个个降落伞,上面坐着秋姑娘。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还有想说的同学,四人小组分享一下你们的作品。
  (四人小组交流分享)
  师:书写了这么多颜色,五彩缤纷的颜色让人惊奇,赞叹。这一切都源于大自然,源于同学们搜索的眼光。感谢秋天的雨!孩子们,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带来了瓜果飘香,还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小动物们过冬的信息。小动物们在忙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齐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他们都在忙碌着准备过冬,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师板书:丰收)
  四、板块四:读秋——拓展阅读
  师: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数作家对秋天情有独钟。他们眼中,有丰收的喜悦,有色彩的缤纷,也有忧愁与感伤。同学们,关于秋天的作品,你带来了哪些?
  (学生将带来的文学作品举起来展示)
  师:选择最感兴趣的片段,找到最有秋天气息的句子与在四人小组内分享,说说你的感受。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师:有请第三小组,掌声欢迎他们。
  (第三小组上台分享汇报)
  生:现在由我们小组来汇报,请大家认真听。我给大家分享的散文是《故都的秋》,他的作者是郁达夫。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植物、人,还有动物对于秋的感觉。我给大家分享的句子是“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之中,是混混沌沌的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不透,赏玩不到。”我的感受是秋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在北方,秋是有一点清凉的感觉,不过在南方却有一点炎热。我给大家出个问题,你们喜欢北方的球还是南方的秋?
  生:北方。
  师:我觉得一定要说出你的理由来,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
  生:我喜欢北方的秋天,因为南方的秋天不是有点热吗,我热的话就睡不着。
  师:喜爱北方秋凉。
  生:我也比较喜欢北方的秋天。因为我爷爷家在北方,雪在秋天就已经来了。秋天非常冷第可以下雪、滑雪。
  生。我喜欢南方的秋,因为南方这些稻谷丰收都是金黄一片,非常美丽,还有一些菊花也非常漂亮。
  (掌声)
  师:谢谢你为我们南方的秋代言。好,有请下一位同学分享。也请第一位分享的同学将书名和关键词提炼在黑板上。
  (生板书:《故都的秋》 秋不是十全十美)
  生:我为大家分享的作品是《秋日草原》,他的作者是郭宝林。我为大家分享的句子是“暗冰的杨柳和关穆桐,将满山的桃花岔子入入河里,河水漂着右冀,盼蓝翠绿橘黄。”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我想到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最是橙黄橘绿时”我觉得跟这个情景十分相似,也是秋天的。而且我也想到了我的影集,它告诉了我们秋天的气味。我最想提炼的关键词是桃红姹紫。这个词语,讲的是这这些灌木叢身上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
  (生板书:《秋日草原》 桃红姹紫 )
  生:我分享的是《秋的气味》。我最感兴趣的句子是“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   生下学生提问:秋都有什么气味?
  生:秋有炒栗子的香味,还有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和包子,还有烤羊肉,这些都是秋的气味。这里是北京的情景,如果我下次到北京要吃这些。谢谢你的提问。
  生板书:《秋的气味》炒粟子)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森林报·秋》。这本书主要讲的候鸟往越东的地方去了。我分享的好句是“从这一天说起。说得确切些,从这一夜起,秋天开始了,头一次下霜,总是在黎明前,从枝头飘落的枯叶越来越多了,直到最后刮专摘树叶的西风,把森林全套华丽夏装卷西而去。”为什么分享这个句子呢?因为这个句子写得很美,而且“下霜、枯叶”很能说明秋天的特点,描写得很形象。
  (生板书《森林报·秋》下霜、枯叶)
  生小结:我们小组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
  (全班同学给予掌声)
  师:同学们关于秋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三言两语,还有谁想来分享分享?
  生:我分享的也是《故都的秋》,在这里面我的感受是北方的秋虽然比南方的好,但是南方的也不错,比如说南方有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师:谢谢你,如果有空,我们一定要去看看。在这大好的秋色里,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去捡树叶。
  生:我最想到新疆去吃烤羊肉串,看枫叶。
  生:我知道了用比喻句描写秋天,我还想读更多的关于秋天的文章。
  师:我们一起踏上秋天的小路,在自然中去寻找秋天,在广阔的阅读天地中感受秋天,发现秋天的美好。
  (播放音乐《秋天的小路》,下课)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反思
  写景文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写景文占小学课文总量的15%左右,一般多出现于每册书的第一、二单元。写景文语言优美生动,情感丰富,意蕴深长,读来带给人美的享受。但是,一提起写景文,很多小学生都会觉得是一种挑战。在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时发现,文质兼美的写景文往往被受冷落,难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因为写景文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小学生情感体验匮乏,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读来略显枯燥。
  温儒敏教授在谈到部编教材教学时指出,语文课要注重两个延伸,向课外阅读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面对这一篇充满童言、童趣的文章时,我有一种内驱力,想带领从生活语文出发,体会秋天的美,体会语言美,初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去激发孩子们走进广阔的阅读天地,引领他们关注写景文阅读,激发阅读的兴趣。
  秋天,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正值金秋九月,但是广州的秋天或不如北方来得浓烈,来得缤纷。在教学时,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才能让孩子进入情境,走入文本,感受秋雨的美。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是开放的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种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当伸展到课外,伸展到整个生活。在课前,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项“找秋天”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请同学们寻找秋天(生活中的,作品中的……)并将找到的秋天带回学校。比一比,谁找到的秋天最有创意,最有文化。”学生呈现出来的作业,有树叶画,有旅游的照片,有古诗,有经典文学作品……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备着文学作品,备着文化,备着他所生活的背景来走入《秋天的雨》。课堂上,笔者以课件的形式将学生找到的“秋天”展示出来,图片源于学生的生活,源于他们的经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兴趣激发了,迅速地进入了情境当中。
  在品读文本的环节,学生课前已有了大量的生活储存,学生读着文句,脑海中的记忆再一次鲜活起来。带着生活体验感触更深刻,脑海中有画面,朗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入情入味。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始终兴致高昂,表达的欲望高涨,“语文生活”的味道在课堂流淌。
  写景文学生往往只知景美、文美,却不知言美。本节课教学试图让学生体会语言美,并进行读写结合练笔。课堂上,学生带着对秋的感知进入课堂,创作有了真实的素材,由口头表达到书面创作,水到渠成。句式为学生表达提供了支架,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句子内涵,两者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温儒敏教授在谈到部编本教学建议时说:“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在这一节课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即是分享交流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写景文的兴趣,初步培养审美能力。
  在“感秋”环节,学生找到的秋天不少来自于文学作品,有古诗、有现代文、有梵高的《向日葵》。有了课前阅读储备,才有课堂上的厚积薄发。
  陈先云教授说:“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了儿童的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在教授本课时,笔者也着力于将课外阅读课程化,课内化。在“读秋”环节,学生都带来了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四人小组的讨论交流,上台分享最感兴趣的片段,学生课外阅读在课内得到展示,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厚了!经过统计,这节课,学生分享的关于秋天的古诗共有7首,描写菊花的童谣1首,与秋相关的文学作品有4篇(本),分别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郭宝林的《秋日草原》、林海音的《秋的气味》以及苏联作家维塔利·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的《森林报》。在谈收获环节,学生谈到还想读更多关于秋的作品。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讓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语文课堂,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生长,收获的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