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案编制中问题设置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针对高中学生在心理智能等发展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受到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施学案导学,即以问题为线索,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技巧都编制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再把学生按照每一学科分为基础层、普通层、优良层三层。有针对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分层教学,及时反馈并分层评价。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好导学案的基础上,利用设计好的导学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才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学案的好坏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影响着高效课堂的实际落实情况,所以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精髓所在,故而我们选择了《关于学案编制中问题设置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研究。
二.导学案中的问题设置及误区
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驾驭课堂的“方向盘”,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重视,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老师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粗略,缺乏思考性,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有的学案问题的设置过大,缺少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促其深入思考;还有的学案设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梯度,缺乏逻辑关系,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不能突破 教学的难点;甚至有的老师设计问题不研究学情,脱离学生 生活实际,造成课堂沉默僵死等。没有在概念的本质上下功夫。另外,问题提得太琐碎,没有思考价值也是主要原因。总之,在“预设”时不够“大气”,数学思想的高度不够,问题的思考力度不大,是造成课堂“生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导学案问题编写的原则
导学案的真正意义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设计导学案要做到两个五,即“五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本着“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层次阶梯化”的原则,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即对知识点拆分、组合,设问、质疑,并体现如下要求:
1、目标性
①紧扣目标,选择重点或关键内容,确定主题。做到:不“跑偏”,不“眉毛胡子一把抓”。主(问)题要统领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围绕主题,设计问题(组),须“少而精”,“以一当十”。做到:指向不偏离,要求不降低;能够促使学生以旧探新,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2、层次性
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粗到细或由易到难,既能有序地引领学生分层探究、逐步生成,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实现分层教学、同步推进、整体提高的目的。课堂问题可划分为三个层级。
A、基础达标:能解决模仿题,把新知与旧知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识记”一般在课前独立完成)。——全员必会。
B、能力提升:能解决变式题,本课所学知识点的综合或新知与旧知的综合问题。——中上必会。
C、拓展应用:能解决一题多解(变)、多题一解,把知识和经验与跨学科知识或生活实际及现代科技挂钩。——上游基本会。
3、探究性
问题要选好切入点,难易(开放)适度,有思考(合作)价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最近发展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同时要结合时间来考虑。
繁难综合问题:可采用递进式、追问式、分解式、规律呈现等形式,环环相扣解决;也可提供完成任务的操作框架或规程,助推问题的解决。
4、开放性
应尽可能多设计主观性题目,比如列举题、分析题、讨论题、探究题、演示题、实验题、写作题等【对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如术语、原理、结论、公式等)的考查宜设计为封闭性题目(主要在基础题上)】,尽量少用填空式、判断式、选择式、匹配式等。
5、情境性
要巧妙创设情境,突出情境的生活性(真实性)、学科性(挖掘自身魅力来生发,如数学利用其严密性、抽象性,语文利用其人文性、言语性)、情感性、趣味性,成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辅助和催发。但并不等于要将所有的问题都放到情境中去学习,这也是不现实的。有些情况下也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面对比較简单的内容或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反馈时。另外,“情境外的学习”也是不能忽视的。这里要避免那些习惯“情境外的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儿童在脱离情境时的不知所措,比如应对训练或考试等。同时还要考虑通过情境学习进而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问题。
当下学生负担过重,教师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我认为其根源不完全在于教师不够敬业、学生的课下作业偏多、学校管理理念落后等因素,其真正的根源应该说是来自于教学的初始端口,即备课上。无效的备课导致课堂、作业、管理等教学的各个环节无效。是无效劳动害的学生负担过重,叫苦连天,丧失了美好的童年;是无效劳动害的教师厌倦教学,愁眉苦脸,失却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问题设计浅薄粗糙,老师对学情和教材把握不准。课堂上学生机械被动地听讲,忙于记着笔记,教师偶尔提问几个同学,其他学生则木然地跟随着。课堂上思维冲浪的场面,争论质疑的场面,静思回味的场面很少见得着。
备课才是教学的真正源头,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这些都需要回到“备课”这一原点来加以研究。教师这个行当是一项创造性的行业,创造源于备课,有了创造性的备课,才会相继呈现创造性的课堂、创造性地学生、创造性的成果。
导学之术,贵在善问!似“无为”而“无不为”!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七次课题研讨会成果综述[J].中国数学教育,20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2006年11月浙江第2次印刷
(河南省濮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457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6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