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巧设悬念”与中学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丰富想象、加强记忆,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巧设悬念;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5-0090-01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手段,巧设悬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在导入新课中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教学双边活动中,知识产生于主体(学生)与客体(学习材料)的相互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地建构过程,而要实现建构性的学习,首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科体系的高度,切合学生的学识水平,从学生数学现实出发提出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投入课堂的学习之中。
  在学习有理数乘法一节时,为了打破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明白知其然,还必须明白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上课一开始,我就首先编拟了五个非常简单的思考题,叫学生猜想计算结果,并讲明道理:①2×3;②(-2)×3;③2×(-3);④(-2)×(-3);⑤(-2)×0。经过同学们讨论后发言,真是一番想象,一层见地。对前三个问题很快统一了认识,当讨论到(-2)×(-3)意见分歧就大了,大部分同意得6,绝大多数人讲不出什么道理;少数人同意得-6;有一个同学得4,同学们对这个结论也感到很奇怪,我请他讲出自己的想法。这个同学说:“我们规定往东走为正,往西走为负”,说罢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数轴,指出三条线段,表示了自己的想法。
  话音未落,强烈的好奇心,驱动着学生们纷纷发言,内心知道得4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又找不出最直接批驳的理由。这时我顺水推舟,从反程起点处进行点拨,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2.抓住重点,紧扣难点在教学关键环节中巧设悬念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废除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改进教学方法,形式求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要求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因此要把悬念设置在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寓重点与研讨中,寓难点与趣味中,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形成一个自行探讨学习的机会和时空,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和战胜难点的心理状态。
  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浓度问题时,面对初中阶段这一教学难点,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溶质、溶剂、溶液,这突发的提问问得学生们目瞪口呆,面有难色。此时教师立刻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品尝两种不同浓度的糖水。以糖水为例,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讲什么是溶质、溶剂、溶液。拦路虎扫除了,绊脚石踢开了,教师话锋一转,设置悬念:如何求溶液中的浓度呢?它的公式又怎樣表示呢?全班开展大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讲自己的认识、体会、想法和列方程的技巧。以往就是到初三毕业时,还有很多同学搞不清什么是溶质、溶剂和溶液,遇到浓度方面的应用题更是普遍发怵。由于师生共同精心研讨了这一节课难度很大的课题,通过巧妙设疑、学有悬念,创意新颖、难点分散,这一初中阶段的难关,很快被攻克。整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活泼,富有时代趣味性,教师的启,学生的答,真正达到了教师之思正合学生之所想,学生之思正合教师之所求思的最佳教学法效果。课后同学们兴奋地说:“浓度呀浓度,原来是纸老虎,你将永远败在我们的脚下”。
  3.巩固课堂知识,鼓励探索新知,下课前不失时机设置悬念
  一节课如何结束,教师常要留出三五分钟时间让同学们突发奇想,畅发疑问,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中,同时又为接纳新知识奠定基础。
  当有理数乘法一节即将结束时,我提出下面思考题:请观察下列各式乘积是正还是负?
  ①2×3×4×(-5)②2×3×(-4)×(-5)③2×(-3)×(-4)×(-5)④(-2)×(-3)×(-4)×(-5)
  这是下一节的内容,先提前教给学生,让他们总结归纳运算规律,由于有理数乘法法则已经掌握,学生探索其运算规律不会有困难,这样做就会使学生带着激情、带着悬念走向课外,这不仅是为了巩固课内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课内活跃的思维、主动的创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学生们说,老师每设一个新的悬念都会使你感到回味无穷。
  教学实践证明,教改的关键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启发者、组织者、调控者和悬念的创造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于知识的结论上,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及认知策略,从而使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渗透思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自主发展的大课堂。
  参考文献
  [1]李茂森.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3)
  [2]刘得文.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8(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0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