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成学困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青壮年纷纷涌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务工。这样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本文主要闡述留守儿童成学困生的原因以及列举了一些改进对策,旨在通过相关对策分析转化学困生,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从而突破小学教学瓶颈,促进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留守儿童 学困生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2-0023-01
留守儿童是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城镇或农村地区必然会出现一批弱势群体。而在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就更加高。在缺乏家长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应重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并且给予鼓励,积极引导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其学业成绩,避免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困生。
1.留守儿童成学困生的成因
(1)学校原因
学校教师因教学任务的繁重加上对优生的特别关照,往往会忽略了留守儿童特别是学困生的关注与引导。个别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对学困生产生歧视或偏见。这就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挫,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学习积极性降低。并且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敏感期,当觉得教师不重视自己,往往会通过扰乱课堂秩序或以捣蛋的方式引起教师的关注。
(2)家庭原因
大部分留守儿童均是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隔代祖辈抚养或是寄养在亲戚家代为照看。这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家长正面有效的监管。此外,由于家中祖辈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给予课业辅导,只能通过期末学业成绩的分数来评定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在缺乏亲情与关爱的情况下加上其他外在因素导致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贪玩好耍,好吃懒做的现象。在学业上表现成为成绩不良的学困生。
(3)社会原因
社会总是会偏向给“乖巧”的学生更多的宽容,对于一些“不乖巧”的学生则会产生不喜或厌弃的态度。而小学生评价是小学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部分学校仅从学业成绩的优劣来定性学生的发展,会让优生骄傲自满,学困生懦弱自卑、止步不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4)个人原因
学生因其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差加上因基础知识薄弱,口语交际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差,遇到问题不敢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加上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自己,不关注自己,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学困生转化对策分析
(1)激励教育,增强学习自信
教师应正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用正确的眼光和态度与学困生相处。给予学困生更多积极正面的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营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学困生接触,拉进双方的距离。探究更多正面激励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令其担任小组队长,课代表或者以课堂任务队长的形式,给予正面肯定的鼓励与指导,增强其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信心,或者多提问他们,在批改作业时要多给予一些肯定的评价或表扬,这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困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
(2)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均有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对课堂教学内容易忘记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注意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应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在课堂教学中,分解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前渗透与课后辅导,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件以实现分解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做到层级而上,通过适当降低课后作业的难度,提高学困生的作业完成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向学困生偏移。
(3)多元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2013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给出了五大方面共20项关键性指标。细化评价指标中涉及到在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诸多方面,但在儿童时期的教学活动都要与儿童现有的能力相适应。教师要以多元的角度全方位地去评价学生的优劣。评价时让学生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形成自评机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创设评价情境,在情境中考察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
(4)家校教育,共同监督管理
解决学困生学习行为的问题,要以学生为主,学校与家庭为辅。通过家校双方的关注与引导,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方面进行改进。而家长则需要在教育方面、亲子关系、德育方面进行改进。建立与孩子良好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尊重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感受到关爱与关注。
3.结语
影响学困生转化的因素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解学困生,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时肯定学困生的进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庭也需要对留守儿童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尊重和理解学困生,多去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学困生的教育行动,不能单靠一方面的努力,只有学校和家庭两者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转化学困生成为正常生甚至优等生,才能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促进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隋悦.大数据背景下家校共建协同育人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9(11):161
[2]蔡德礼,冯雪萍.“学困生”转化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2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1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