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让思维与语文和谐共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比较阅读,有利于引领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主挖掘,开动思维,实现思维与语文和谐共生,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品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语篇内比较、语篇间比较、课内外比较等比较阅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C-0088-02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也就难以向纵深方向推进。如果将阅读比作一次寻宝活动,比较就好比挖掘宝藏的“铲子”。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比较这把“铲子”,引领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主挖掘,开动思维,实现思维与语文和谐共生,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品质。
一、语篇内比较,推动思维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语篇内比较是指基于课内同一个语篇的微观比较,语篇内比较的关键是寻找有价值的比较点,从而为学生思维发展架设支点,推动学生思维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语篇内比较,可以着重从语言与情感线两个比较点展开。
(一)语言点比较
语篇内语言点比较针对同一篇文章展开比较,难度相对较小,有助于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赏析等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如《黄山奇石》一文,在教学时我抓住两个语言点引导学生展开比较:(1)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2)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比较这两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是否相同?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一组比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强化比喻修辞表达效果,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二)情感线比较
一篇文章往往能折射作者浓郁的情感,然而在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事件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呈现跌宕起伏之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的情感线进行比较,推动学生阅读思维向文本深处推进。
如《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中,涉及两种情感,一种是朱德对同志们的情感,一种是同志们对朱德的情感,这两种情感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必然的联系。为此,我抓住情感线这一比较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正是朱德无比热爱同志们,感动了同志们,同志们热爱朱德,体现出和谐的干群关系。通过比较,使学生的思维更细腻,深化学生对人物认识,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品质。
二、语篇间比较,推动思维向文本更广处延展
语篇间比较是对语篇内阅读比较的深入,它打破了学生基于一个语篇阅读学习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不同文本之间的阅读比较,从而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向文本更深处延展,提升学生思维活性。语篇间比较阅读可以从求同、求异两个层面展开。
(一)求同比较
求同比较阅读是指基于两篇文本共同点引导学生展开比较,从而强化学生对语文某一阅读知识点的认识,提升语文运用能力。求同比较阅读实施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高。因此,在引导学生开展比较阅读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架设范例,同时对学生的比较阅读给予适当的提示。
例如《灰雀》与《燕子》這两篇文章,分别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与下册的课文。在教学《燕子》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1)找出文章中对这两种小动物描写的句子,比较这些描写表现出灰雀与燕子怎样的特点。(2)比较作者对这两种动物的情感是否相同。
在这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在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描写动物,掌握描写动物的一般方法;第二个问题,则是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动物描写往往融入了作者个性化、独特的情感,从而学会在描写动物时注入情感,将动物写活,并强化学生爱护动物、亲近自然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
(二)求异比较
求异比较阅读是指基于寻求两篇文本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求异比较有助于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发现看似相同之处的不同点,将文本比较推向深入。
《灰雀》与《燕子》这两篇文章,尽管都是以小动物为题,具有一些相似点,但也存在很多不同点,只要我们细心解读文本,就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比较阅读,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思维品质。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阅读比较点:(1)两篇文章都对小动物进行了描写,但是又不尽相同,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2)两篇文章都是以小动物为题目,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进行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第一个问题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其体会详写与略写的区别,以及这样安排是由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灰雀》对动物描写比较粗略,这是由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文章除了要表达热爱动物的思想,更要让孩子们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品质;《燕子》描写比较翔实,因为作者想要给孩子们展示燕子的美,培养孩子们审美能力与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好详写与略写。
第二个问题,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比较两文中心思想,也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同样是以动物为素材,选材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思考,能够从同一种现象中生发不同的思考。
三、课内外比较,推动思维向跨文本间跳跃
课内外比较阅读是指以课内文本阅读为辐射点开展关联性比较阅读,课内外比较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延展,也是打破课堂阅读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有效路径。课内外阅读比较与语篇内、语篇间阅读的设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前两者侧重微观比较,后者则侧重于宏观比较,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推动学生语文阅读思想跨文本跳跃。
(一)主题比较
主题比较是经常选择的阅读比较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话题相同或者素材相近的文本进行比较,强化学生文本阅读时的主题提炼意识,不仅培养学生主题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让学生懂得“意在笔先”。
如《日月潭》一课的教学,在拓展阅读设计时,我引导将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葡萄沟》进行比较阅读,一篇是以日月潭为对象,另一篇以葡萄沟为对象。这两篇课文都是以具体的景点作为写作对象,但是在写景手法、文章结构方法、思想主题等方面存在异同。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从单篇文本阅读向篇群阅读延展,促进学生比较阅读思维的发展。
(二)结构比较
结构驾驭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素养,在课内外比较阅读设计时,我们可以基于不同文本的结构进行比较,既可以是同一种结构的求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结构的求异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文本的一般结构方法,获得对文本的整体认识,从而发挥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的有机融合。
如《黄果树瀑布》一课,这篇文章在文本结构整体架构上主要采用移步换景,即按照观察地点的改变写景。这种写法与文本结构安排是游记类文章采用的方法。为了强化学生对移步换景这类文章的认识,我在设计时推荐了《鼎湖山听泉》这篇散文。通过结构比较,学生对游记散文的一般结构形成了初步认识,使学生形成同一类文章的阅读思维,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发展。
总之,比较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实施的关键是找准比较点,为学生比较阅读提供抓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思维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与语文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宋丹.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5).
[2]钟学城.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1).
[3]杨美芹.比较阅读: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J].小学阅读指南(中),20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2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