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树德育人,培养学生健康三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育是当前课堂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描述理论,普遍缺乏实际依据。因此,教师要适当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实践、体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意识到人应该具备健康的思想品格与正确的道德意识。
  关键词:小学德育;体验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C-0017-02
  在以往的小学德育课堂,大部分教师只是描述理论,长篇大论。由于学生对这些理论缺乏代入感,所以难以学到知识,从而影响课堂质量。对此,教师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修改,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体验。
  譬如,围绕一则新闻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他们思考获得了哪些感悟。这种指导方法效果明显强于理论教育,还可以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形成对道德思想的感悟。所以,与其将问题灌输给学生,不如鼓励他们亲身体验。长此以往,不但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三观与品格修养,还可以为其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一、提供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思考
  德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点,理应得到教师的重视。现在,青少年犯罪行为频发,很多嫌疑人是平日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为什么学习好的学生会犯罪呢?”“文化教育真的是最重要的吗?”答案可谓见仁见智。空有文化,却无道德,这种人只能算作危险品。真正的人才应该德才兼备,既能用知识回馈社会,又能用高尚品格善待他人。
  由于德育概念性强,单纯地理论讲解并不能让学生领会真谛。所以,引导学生思考,构建体验情境,是落实德育的前提,通过引领学生分析新闻事件德育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并在思考中提升道德品质。
  【案例】
  安徽省怀远县火星小学十三岁的王某(化名)利用副班长的权力向其他六名学生要钱,如果对方没有给足,他会要求这六名学生喝尿。据报道,在王某的行为败露之后,他还要挟说打算弄残这六名学生。但是,在记者采访期间,王某的母亲却表示其他学生嫉妒王某学习好,才污蔑王某。
  为了增强新闻的代入感,教师还将视频播放给学生,交代了几则校园暴力事件。这时,很多学生都表现得非常愤慨,因为在他们身边可能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些平日不老实的学生当堂表示“和他比起来,我都算是好孩子了!”。教师及时设计问题——“王某身为副班长,应该帮助同学才对。而且他成绩好、家境好,为什么还要敲诈自己的同学呢?”“同学们是否希望自己成为王某这样的人呢?”上述问题启发性很强,能让学生思考深入,从而让他们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面对校园暴力的时候知道如何正确保护自己。
  类似的热点新闻还有许多,比如“网络语言暴力”“道德绑架”等,都是启发学生思考,落实德育的关键。但在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懂得趁热打铁、及时传递知识。
  二、开展辩论活动,启发学生讨论
  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让学生感同身受,也要诱导他们思考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理解、思考能力会得到升华,变成他们人生的一部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辩论的方式落实教育。
  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并让他们在积累和表達中形成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充实他们的意识世界。“道德绑架”是一个随着网络飞速发展而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行为,在生活中也能遇到许多案例。“道德绑架”是否真的应该完全摒弃呢?对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案例】
  小红(化名)是一个生活富裕家庭的独生女,平时乐善好施。有一日她逛街,几名乞丐向她乞讨。但是由于当时小红没有带零钱,所以她没有给钱。这时,一个熟人对她说“人家那么可怜,你又是有钱人,应该慷慨解囊!”。面对这位熟人的指责,小红感觉很委屈。
  在提出案例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出两个观点“小红应该给钱”“小红没必要给钱”,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代表正方(小红没必要给钱)的学生指出“小红慷慨解囊是出于情分,不给钱是她的权利,哪怕是熟人也没有权利在这个问题上指责小红,因为这样会伤害小红的人身权益”。
  代表反方(小红应该给钱)的学生指出“小红慷慨解囊,会引起他人的恻隐之心,会带动募捐活动。所以说,并不是要让小红给予很多的钱财,而是她只要肯于付诸行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路人内心的一些善良”。在两方学生辩论期间,教师还要求他们选择现实案例证明。当学生完成辩论活动后,教师应该第一时间进行点评,告诉学生“小红在这个事件里并无过错,如果她当时有急事,且确实没有零钱,那么即使她不慷慨解囊,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站在道德的角度指责她”。
  随后,将“道德绑架”可能引发的极端后果交代给学生,让他们意识到“正确看待道德观念,拒绝道德绑架,不能将自己的善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三、融入生活体验,升华学生思想
  科学的德育不能停留在语言讲解、课堂辩论上,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道德思想、升华人格品质。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局限,教师在融入教育活动期间需要确保活动符合学生的客观情况。比如,采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将学生的表现情况在微信上告知他的父母。这样,家长们便可以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园的表现。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德育的重视,从而间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当然,教师和父母作为学生的榜样,在践行生活教育期间也要从自身做起,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想认知。
  【案例】
  某周五的下午,教师走进教室,发现角落有一个纸团。学生也见到了这一幕,纷纷低下头,生怕被教师责备。但是,教师一反常态,走上前拾起纸团,将其丢进垃圾桶。   利用现实案例,教师告诉学生:“班级是我们的第二家庭,作为班级的一分子,应该爱护它、呵护它。所以,维护班级的卫生和荣誉,也是老师的义务。这一次老师把纸团捡起来了,是因为老师相信大家没有注意到它。下一次,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将班里丢放的垃圾清理干净,塑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同学们可以做到吗?!”就这样,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表示“一定会做到”。此后的一段日子里,教师发现学生收敛了很多,起码他们不会再做一些扰乱班级卫生的事。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镜子,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判断、行为。所以在开展小學德育期间,教师更要教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成长、进步!
  总而言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所以,重视小学德育,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体验人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重视团队、重视亲情、重视友谊,这是小学教师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洪灿.浅谈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育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
  [2]沙青青.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1).
  [3]李文管,郭春鑫.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4).
  [4]杨福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路径[J]. 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3).
  [5]殷景芹,宋振春.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10).
  [6]高明旻.小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研究[J]. 学周刊,2018,(19).
  [7]赵丽霞.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调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2,(7).
  [8]袁小平.小学价值领导: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2).
  [9]李文娟,赵宇生.体育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16,(S2).
  [10]李志飞,孙明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战略意义[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
  [11]董芸,左志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研究[J]. 教育探索,2015,(12).
  [12]李文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13]赵晓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学理论,2015,(24).
  [14]郝继凤.对小学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2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