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新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呢?现做如下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探究性学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
二、指导探究方法,启动探究性学习
探究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學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实践中探究。人们常说,听过会忘,看过能记,做过才能会。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发现,在动手中感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方法。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布置学生调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大的各种角,学生对了解此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他们的观察、了解、访问后,对教学内容加深了理解。
(2)在假设中探究。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得出结论。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假设:(a+b)×c=ac+bc,再通过例题探究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三、注重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应该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是积极参与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交流技巧: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小组讨论时,先要让每位成员发表见解,然后经过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如意见不统一时,各自摆一摆理由,由小组成员共同评判或各自保留意见,听听其他组和老师的见解。这种合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体验探究趣味,形成探究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后,终于解决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时,他们能从探究中体验到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推动不断探究的巨大力量。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的意识,让课本知识得到延伸,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深远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