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普通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建设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北京市普通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数量情况、项目布局及管理情况做简单分析,了解非高水平田径队建设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北京市 非高水平田径队 建设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210-01
北京市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我国高校业余体育训练开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北京市普通高中中拥有数量众多的非高水平田径队,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自己的非高水平田径队。作为高校运动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市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市教委大力推动高校课余训练开展的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正视田径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动田径队的持续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10所高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农学院)的非高水平田径队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有关普通高校田径队、非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的期刊、论文,提炼可以借鉴的知识与观点,为研究奠定基础。
2.访谈法。面向北京市10所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教练员进行访谈,就非高水平田径队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与看法。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归类、整理、统计,运用Excel2010进行常规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非高水平田径队的数量情况
田径比赛是高校最重要的赛事类型,除了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首都高校秋季田径运动大会、首都高校春季长跑比赛、首都高等学校校园越野赛、首都高校田径精英赛等北京市高校校际间的田径运动会之外,几乎所有的高校每年都举办校内田径运动会,其中,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是首都高校高水平田径队、非高水平田径队最高水平的田径赛事,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了56届,非高水平田径队主要参加乙组(男子组、女子组)的比赛,基本上代表了北京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的最高水平。
如表1所示,从连续五届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参赛的非高水平田径队队伍看,每年参赛的非高水平队伍数量比较固定,基本上维持在20支左右。
(二)非高水平田径队的训练项目
田径项目包括走、跑、跳等十几个单项,是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的。访谈中了解到,当前北京普通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项目的开设也是以大赛为导向,不同高校根据校际间田径赛事的项目设置开设相关的训练项目,主要是参加北京市田径运动会,以本校传统优势田径项目为基础组织训练和参赛。
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训练项目主要包括:
径赛:竞走(男子10公里、女子5公里),短跑(100米、200米、400米),中长跑(8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跨栏(110米栏、400米栏),接力跑(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障碍跑(男子3000米),跳跃(男子跳高、跳远、撑竿跳高、三级跳远,女子跳高、跳远、三级跳远);
田赛:铅球(男子7.26公斤、女子4公斤),链球(男子7.26公斤),铁饼(男子2公斤、女子1公斤),标枪(男子800克、女子600克);
全能:跑、跳、投(男子10项、女子7项)。
北京市普通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目前开展的训练项目包括田赛、径赛及全能共三类20多个项目,其中男子项目共有22项,其中田赛4项,为铅球、铁饼、标枪、链球;径赛共17项,包括竞走、短跑、中长跑、跨栏、接力跑、障碍跑及跳跃等,全能一项(十项全能);女子共开设了19项目,基本与男子项目相同,但没有开设链球(田赛)、障碍跑(径赛)等训练项目。
(三)非高水平田径队的管理情况
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建设的“顶层设计”,得力的组织体系是保证非高水平田径队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田径队中训练项目的确定、运动员的选拔及训练的开展等,都要根据首都高校田径队项目的布局及学校的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来确定,从而行程一个与高校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课余训练管理体系。分管非高水平田径队建设工作的主管领导全权委托教练员开展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工作,非高水平田径队建设中的一切事宜皆有教练员处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连续五届首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会的情况看,参加乙组比赛的非高水平田径队队伍数量基本上保持在20支左右,但不同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发展不均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目前,非高水平田径队目前开展的训练项目包括田赛、径赛及全能共三类20多个项目,其中男子项目共22项,女子项目共19项。北京市普通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的管理体系是单一的教练员负责制,队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二)建议
教育部在新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将运动训练归到学校正常体育课安排之中”,这为非高水平田径队的建设创造了有利契机。高校体育部门需积极贯彻相关方针,强化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的管理,转变传统观念,打破传统训练思想的禁锢,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管理体系,推动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质的飞跃。笔者认为,根据非高水平田径队发展的需要开设“训练专项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是优化非高水平田径队管理水平、完善其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将非高水平田径队的训练从学校课余体系训练体系中分离出来,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范畴中,形成公共体育课、体育专项选修课、运动训练课(非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纳入其中)的学校三课体系。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非高水平田径队的运动训练教研室,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
参考文献:
[1]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105-107
[2]柴洪涛.简析业余训练运动队的科学管理[J].青少年体育,2014,(10):14-15.
作者简介:
肖洪凡(1983.1-)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