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绩效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为关键的方向,环境资源的索取来自所有公民的主体意识。如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失去了公众参与效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环保要求。本文分析了环境保护中的公众意识形成机制,总结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便为推动环保事业获取公众参与支持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绩效评价
1环境保护中的公众意识
环保是一项最为艰巨的公众事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30年中,工业化进程虽然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对周边生态环境索取过度,由此产生了新一轮的资源问题。而长期以来,我国公众对于环保事业的认知并未具备较高的主体意识,过度开发或资源浪费隋况依然较为严重。因此,当前的环保事业必须以公众主体意识为第一要素,在拓展环保工作时需要得到公众支持,才能将社会实践维度的环保工作不断落实。公众意识与生态环境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只有得到公众普遍支持,才能将公众意识转化为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动力。因此,构建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也需要以公众参与程度为评价标准,并逐步加强和推进公众参与的程度与作用。
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绩效评价体系
环保事业是长期维护生态资源的重要工作,在其不断推进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工作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将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社会层面之中。为此,需要以公众意识为主导,设计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所提出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为3个层面:观念转型、法治建设以及媒体宣传。
2.1转化环境管理观念
市场经济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我国环境管理的体系与模式向国际化靠拢,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公众意识的转型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渗透群体意识的工作范畴。如果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忽略了公众意识的组成条件,也会失去环境保护的第一人力资源。为了获取所有公众的支持,环境管理观念必须有所上升和转化。一方面不能以批判模式强调公众本身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能力,一旦公众被辅以特定的社会责任,其参与热情也并非能够长期保持。因此,以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是主要的环境保护管理观念。另一方面群众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需要建立在公平性和法制性的道德基础之上。一旦形成网络暴力或社会舆论,会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仍需要克制社会舆论的负面情绪,主导积极的正面力量持续增长,才能真正激发公众保护自然环境的主体意识。
2.2健全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法规细则
有法可依是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标准并不全面。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法规细则,以便支持各地区的环保事业顺利开展,并把握公众参与的尺度与量化标准。一方面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关于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环境保护事业中公众参与的方向与实践维度;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具体要求,着力开发适应当前公众心理和主体意识的行动指导意见。以便为各地区提供群众公共事业在环保方向的可参与指标,进而明确参与主体所附带的社会责任。最终才能以法律框架约束破坏环境的非法行为,并加强公众引导力,支持环保事业的逐步推进。
2.3发挥自媒体与新媒体的推广效应
社会参与环保事业并非一蹴而就,公众意识的普遍转化与升级也需要一定的过度与引导。此時的引导力来自媒体,但是当前的媒体环境也发生了较大转化。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闻传播效率远高于纸质媒介或电视广播媒介,在宣传过程中也会在无限转发后达到更大范围的宣传力度。而自媒体更加具备主动性,当公众能够自发组织或积极转发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也是一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特殊模式。因此,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绩效评价体系中,需要重视并强调自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宣传力量,以更为广泛的推广渠道,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才能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促进公众意识在环保方面的再度认知与心理升级。进而达到从个人支持环保事业转化为普遍公众意识的行为主导驱动力,带动各地区人民共同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3结语
综上所述,环保是每一位公民都需要重视和积极参与的事业,既要保证公众参与的热情,也要支持公共参与的针对性。因此,需要转化环境管理观念,健全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法规细则,并发挥自媒体与新媒体的推广效应。进而支持环保事业与公众生活的全面对接,形成所有公众普遍参与的意识,支持环保事业的进一步推进与落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2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