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美术欣赏课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小学阶段的美术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欣赏课作为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欣赏课、核心素养、艺术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指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美术欣赏课作为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分析和批判等能力,使学生在艺术作品欣赏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审美品位。
作为农村山区学校,我校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美术学习方面,有以下几个特殊之处。其一,父母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有限。目前我校学生的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欣赏教育,对于艺术的认知和理解比较有限。其二,父母对于孩子学科教育认知比较片面,存在“重文化、轻艺术”思想。学校很多家长只重视语、数、英、科等“主课”,却忽视美术等艺术类课程,间接引导了孩子不重视美术教育,对美术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少了对此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三,学生父母在学生课外时间对于孩子的艺术扩展参与度不高。学生家长家庭负担较重,平时基本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去参观艺术展览或者参加美术培训,学生在课外接触优秀艺术作品和参与创作实践的机会较少,影响了孩子们艺术素养的提高。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去思考如何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优势去弥补课外美术素养引导的缺失。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清晰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如第一学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图像识读能力,能明确表达自己喜欢哪件作品,并能用简单的语言对画面的内容和色彩进行阐述;第二学段学生能对图像内容进行感知、判断并表达,能从比较中发现不同图像的风格和背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学段的学生侧重文化理解能力,能从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去解读图像,形成美术的基本核心素养。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文就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阐述:
一、优化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
(一)创设情境,提升兴趣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欣赏课总是流于形式,因为欣赏课中的作品一般都是讲述过去的,与学生现有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而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以欣赏课必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浙美版六年级下册《青花瓷》一课中,我将带有青花纹样的用品,如:围巾、头绳带入课堂,让学生们找找今天老师的穿戴有什么不同,自然而然的引出青花纹样,引发学生的兴趣。美术欣赏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源泉,美术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和情境结合,没有跟生活结合,没有和理解的问题相结合,就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最终会被遗忘,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欣赏感悟、多形式讨论
在欣赏课,图片不是出示的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拓宽,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并灵活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能力。同样是《青花瓷》这课,将古代的青花纹样和现代的青花纹样做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作品的造型、色彩方面的区别,感悟青花瓷的艺术魅力。
教师还要通过多形式欣赏探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能力,同时在探究中丰富表达语言。六年级下册的《用线画人物》是一节“造型 表现”课,但同时也可作为随堂欣赏类课,在欣赏环节,我将叶浅予的《延边顶水舞》、席勒的《坐着的女人》和马蒂斯的《女人像》在PPT中一起出示,提问,你最喜欢谁的人物画,为什么?罗义佳第一个举手,他说:“我最喜欢《坐着的女人》,因为他的人物非常细腻,特别是头发、眼睛那里的明暗,看起来非常真实,有立体感,我最不喜欢的是马蒂斯的作品,因为他画的人物有点“丑”,整个人歪歪扭扭的,而且眼睛也太大了,衣服上的装饰也有点简单”。而贺晨阳持反对意见,他说“我最喜欢的是《女人像》,首先他的画面构图非常饱满,线条简洁生动,我觉得她头发上的小花和衣服上的装饰非常可爱,因为他灵活运用了点、线、面。”这时候罗义佳又举手了,他觉得席勒的作品线条有深浅变化,能体现出画家高超的写实能力和表现力。同学们有的支持罗义佳,有的支持贺晨阳,课堂思维十分活跃。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通过艺术作品和画家已经在对话,画面内容和形式所传达出的信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表达出来,这对他们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宽松的课堂气氛能鼓励学生不同的想法,通过生生合作和师生互动,教师能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待提高的地方,为下一次的教学提供养分。
二、探寻艺术大师,引领艺术成长
金冶说过:“艺术家需要真诚地面对艺术,艺术家的一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在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体会它的文化底蕴,了解艺术大师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终身学习的特点,来启迪学生欣赏作品的思维,照亮其探究艺术的前进方向。
中国画的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点难以理解,因为画家是融笔意、墨色于自己的思想感情当中去,画是他人生的写照。在浙美版五年级下册《画家故居》呈现的吴昌硕的作品中,如果直接让学生欣赏他画的梅花,感受画中传达出来的含义是比较难的。要想深入理解作品,就需要让学生与作品发生联系,产生感情。在《画家故居》一课中,我为学生播放了《大师》吴昌硕的纪录片,视频里讲述画家艰难求索的一生,虽然屡受生活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过艺术,仍不断虚心学习,从印开始学起,然后诗、书、画,做到样样精通。通过深入了解画家的一生,让学生在了解吴昌硕于生活困苦下仍对艺术百折不饶的追求精神后,对他寓于画中梅花的风骨和灵魂有更深刻的体会和领悟。
三、灵活运用媒体服务教学,促进学生“视、听、知觉“能力发展
现代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力量,让它更好地为美术教育教学服务。如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中,如果单纯通过图片学生不能准确体会这支地下军队的恢宏气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影视的力量,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充分感受后,再去欣赏图片,学生就会觉得照片里的兵马俑仿佛“活”了一样,并且体会到整个军阵不仅气势恢宏,同时也庄严肃穆的氛围。而在让学生体会文物保护艰辛的时候,利用音乐效果,加上教师的叙述,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我们站立在兵马俑前,这只军队仿佛正以气势磅礴的姿态,浩浩荡荡地向我们走来,可是(沉重的音乐),这只军队终究逃不过历史的蚕食,让我们把目光转回1974年,这只军队刚刚苏醒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内心生出保护文物的渴望,同时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技术之高超,技艺之精湛,才使每件兵马俑成为世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四、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美术的触角指向未来
美术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要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首先就需要教师对作品、对作者人文素养和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其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中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教师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
教师教授学生美术,最核心的便是艺术精神的传承。艺术精神的传承不仅限于过去,更要结合当下展望未来,这便需要教师具有开放包容的眼界。作为中小学教师不应只关注美术史,更应关注当代艺术,甚至未来艺术,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有更开阔的眼界。只有教师真正热爱美术,才能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引导他们感悟美术,欣赏美术,理解美术。
参考文献:
(1)李晓艺.小学美术欣赏课指向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教育研究.2018,52(期):203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4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