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职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可行性,针对目前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探讨五年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提升到培养工匠型人才,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提出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职;会计;产教融合;工匠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95-2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谋生能力及促进就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国家一是大力宣传“工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强于实践、胜于操作”的能力,加快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丰富管理知识、知晓行业法规”,缩短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磨合期,形成注重教学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二是注重,培养“工匠型”教师,满足企业对高技能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因此,对我校来说,培养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匠型”人才,是创新五年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传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多年来,职业教育过度强调促进就业,而忽视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虽然要成为社会认可的高级工匠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必须要靠企业长期的培训,但是“师傅领进门”,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是特别重要的根基。
1.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步调不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进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尤其是工匠型人才的大量匮乏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导致行业与人才培养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以理论为主,通常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训练,问题在于会计专业实训的资料失真,跟不上目前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会计实训内容已经严重滞后,很难适应企业实践工作情境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处理。二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向,世界经济的快速变化,新型网络商业的大力发展,使得企业对财务人员提出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一名适应新变化的会计人员能在出纳会计、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网商物流等综合岗位上游刃有余,而传统的会计培养模式使会计毕业生不能满足一职多岗的企业需求。
2.人才素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巨大
当前经济形势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校会计专业自1978年成立,每年有250名左右学生毕业,而真正从事会计岗位的不足50%。可见,会计毕业生是否能胜任企业会计实际工作,企业单位真正急需怎样的会计人才,如何完善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以上问题有待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为了更好地探究以上问题,我校曾专门开展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旨在掌握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核心需求,包括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等必需,挖掘畅通就业的多种渠道,探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同事下苦功完善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确保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对今后会计专业人才的教学培养起到示范指导作用,培养出更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并在更广泛地范围内推广创新模式。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建立会计与电商发展协调机制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体,专业必须为电商服务。因此,学校和企业应保持紧密联系,会计专业教学应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行业企业的需求,不断更新、丰富教材,使教学知识内容和技能培养更符合行业的要求。专业科组在原有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应对企业生产运营进行考察,与行业协会保持专业沟通,与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人力资源、运营主管、生产总监进行深度合作,尤其是与合作企业沟通配合,开发配套专业教学材料。开发的教材应符合企业的运行现状,符合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应兼顾在教学上的可操作性,此外,教学内容应兼顾实训内容和目标。实践内容丰富、易于学习,并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材,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也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课程与岗位标准衔接机制
以促进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为途径,建立五年制高职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机制。根据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开展任务分析,建立相适应的课程改革机制,构建与会计职业岗位要求素质能力相一致的会计课程体系,重在以人为本,强调会计知识、专业素质、技能能力互相协调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第二,是积极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工作任务来完成学习,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的动手做账的能力。最后,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立德樹人,把素质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会计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
3.建立实训基地产学融合机制
学校整合资源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以专业为纽带,利用已有“财会与经贸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吸引校外的合作单位,通过“请进来”的方法,请代理记账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组建人才培养联盟。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及早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习惯,实现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的一体化。实训基地接纳教师和学生到视野进行实习和操作,为学生提供“做和学”的专业学习实践环境,鼓励多到实训室开展实际操作,既有利于师生及时了解企业单位的会计岗位最新需求情况,通晓企业所需会计岗位对员工提出的实际技能和知识要求,掌握相关行业政策变化和信息更新,有助于教和学的内容更有针对性。 4.建立“双导师”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
我们借鉴德国职校对专业教师的严格要求,具备职校教师资格的人员经过2年以上的工厂实践,并经过“师傅”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可以对专业教师进行“学历教育加企业实训”的培养。专业教师定期去相关企业进行学习训练,了解岗位的具体职责。校企共同组建由校内骨干教师与校企合作单位(如代理记账公司、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制定相关实训制度,明确指导专业教师的职务、责任和待遇。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双导师”共同承担。强化会计课程的理论、实践、生产一体性,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由会计专业教师全权实施教学与考核评价;合作单位的会计课程以技能时间为主要内容,强化会计岗位做账等技能训练和诚信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企业会计指导教师全面组织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尝试建立会计专业教师轮流培训制度,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参加企业锻炼,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学新培养机制。
5.建立师生技能大赛培训机制
根据教育部有关竞赛工作的要求,部署系部、校级师生技能大赛多个项目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性,达到以赛促教、促学的目的。技能比赛项目涵盖高职学生会计专业的多个领域:会计书法、会计珠算、会计手工帐、会计电算化、沙盘设计等。采用师生同场竞技的方式,鼓励师生广泛参与比赛。组织好技能大赛各项目的培训工作,探索按照“会计师——教师——学生”结对子的模式,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不仅有教法展示,更有技能操作环节,提升教师及学生技能骨干人员的培训效果,对促进师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起到积极作用。
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是工作的重点,而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重要途径,在以后的实践中如何深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促进高素质劳动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好地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服务工作,培养全方位应用型电商化会计专业人才,是我们后阶段需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保持校企之间常态化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以工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具备的敬业乐业、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融入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既适应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制造转型的重要一环。
[參考文献]
[1]杨京钟,赵鑫泉.校企共育下的高职会计教育改革与实践.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2]刘艳春.基于社会需求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6(11).
[3]陈麓.关于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福州理工学院为例.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5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