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外向型经济背景下“外语+”人才融入辽宁“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致力于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辽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18个重要省区之一,积极发挥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区位优势,促进辽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其中,外语人才的储备和输出尤为重要,如何实现外语人才和市場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外语人才有效地融入和服务于辽宁“一带一路”建设,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外语+” 人才 一带一路 创新实践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辽宁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扩大境外投资、外贸出口发展势头良好,推动“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三条大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经济挑战下,辽宁对于外贸合作领取外语人才具有更高层级的需求。
一、发展外向型经济背景下辽宁“外语+”人才现状
(一)英语“一家独大”,单一英语人才过剩
我国的英语教育在初高中、大学教育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辽宁省大多数城市在小学期间就开始开设英语课。目前省内外语教育中仍存在英语“一家独大”的局面,以中小学外语为例,可供学生选择的外语以英语、俄语和日语为主,而且选学小语种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下降,高校的外语教育更是以英语为主。“小才拥挤,大才难觅”是如今辽宁外语人才市场现状,单一英语人才过剩,只懂语言,不懂文化,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
(二)小语种人才短缺,行业痛点凸显
辽宁要让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民众理解“一带一路”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拥有一支精通当地语言文化的人才队伍。而当前小语种人才供给明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语言行业也存在一些“痛点”:语言服务行业存在战略规划不足、行业内部无规则约束、行业投入少、与“一带一路”发展不相适应、技术不领先等等痛点,严重阻碍了行业发展。
(三)复合型人才短缺,与专业结合不足
辽宁在“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与合作中不能缺少能够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经贸、技术研发等相关领域合作的语言服务人才。然而,目前懂专业、懂技术、会外语的“三通”语言服务人才却非常稀少,大多数外语专业学生不能适应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在外语人才培养中,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少,对行业背景知识了解少,专业知识欠缺,毕业生很难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需求。
二、辽宁“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一)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语言服务,应是集语言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市场营销技术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国际。未来需要更多的跨界语言服务人才,需要具有战略性思维、跨界能力强、跨界视野宽阔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具备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与合作不能缺少外语人才,尤其不能缺少能够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技术研发等相关专业领域合作的语言服务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环境、法律法规、政治制度各异,这就需要外语人才结合专业资源,发挥专业技能,实现“外语+专业”双技能的提升与应用,以高效的实践能力助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三)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外语人才
新形势下的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着满足社会经济需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紧迫任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需构建学生的多学科知识技能体系,推动学生充实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发展整合外语知识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着眼于学生深造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将其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
三、“外语+”人才融入辽宁“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实践
(一)应用型外语人才助力辽宁“一带一路”经济转型
“一带一路”战略对高校的要求就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省内,面向国际。近年来,省内一些高校借助外语人才基地的优势,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距离建设“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以人才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为战略重心的教育方式的构建是我省与国际实现互联互通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创业思维点亮辽宁“一带一路”建设思路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外语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语人才,而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他们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成为有力的人才策略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应该用创新思维重新审视整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通过创新寻求内部突破和外部发展相适应,进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成为中坚力量。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推辽宁“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作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语言服务人才供应方,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决定着未来外语人才培养和储备,因此,高校应为培养国家急需的一流语言服务人才创造条件,彻底改变目前外语人才培养知识与技能单一、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寻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最佳契合点,拓宽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渠道,为企业输送专业化的创新型外语人才。
作者简介
王月(1983—),籍贯:辽宁本溪,辽宁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张超(1971—),籍贯:辽宁阜新,辽宁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地方高校应用型外语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5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