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山水之境”理念下的旅游型山地小城镇更新策略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热门的城市双修与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型小城镇已经成为中小城镇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当下许多小城市在城市更新与建设中忽视了对于传统山水格局、意境的保护。本文通过对山地小城镇更新的相关理论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借鉴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文化中的山水之境理念,对我国现阶段旅游型小城镇从生态保护、山水构建、文脉传承以及步行体系建设等方面尝试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原则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 山地小城镇;更新规划;山水之境;风貌控制;公共空间
  引言
  山地小城镇的更新是涉及地域化、利益化等多方面问题,许多城镇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已经对地域传统、历史文脉造成了巨大损失,作为旅游型山地小城镇,其更新模式应更多考虑山水格局、文化传承、综合功能、公共参与等方面。
  1 旅游型小城镇城市更新特点与现状问题解读
  旅游型小城镇拥有丰富的生态本底、文化资源,其城市更新的特点、模式、方向与普通小城镇有所区别,需探索一条基于自身资源优势的小城镇更新形式[1]。
  (1)小城镇建设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新旧城发展极度不平衡。小城镇更新过程中单纯追求地区盘活后的地产开发带来的经济增长,忽视更新的本质目的。从而导致不同地段差异严重,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矛盾激化[2]。
  (2)小城镇山水生态环境破坏,传统格局忽视与特色风貌丧失。山地小城镇快速城镇化中以大量挖山填湖对山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盲目大拆、大建、模仿、复制、拼贴,千城一面、平庸无奇是当前状况的真实写照[6]。
  (3)老城改造更新中城市文脉与记忆失落,老街区生活氛围与活力丧失。更新过程中原有自发自愿长期使用的公共场所在更新后被积压和缩减,具有集体记忆、情感价值的场所得不到重视,面临消失[3]。
  2 中国文化中的山水之境
  山水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有其内在的哲学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从原始的山川崇拜到山水比德再到寄情山水的风景游览和情景交融的中国园林,继而发展到依山傍水的城市建造,山水承载着人们“诗意栖居”空间[4]。
  (1)山水诗画。山水诗画是中国诗歌体系中一支绚丽的奇葩,山水画描绘的是自然山水,以对自然山川结构和造化之美探寻天人合一之道。对自然要有虔诚之心,仰慕之情。
  (2)山水园林。四时流变,草木繁盛,虫鸟幽鸣、雨雾氤氲,这些对于园林细微之处的鲜活感受构成了人们对于周遭景物最初始和最直接的体验。园林的经营在于“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展现“自然”之性[5]。
  (3)山水营城。城市从最初的顺应自然山水,到发扬自然山水,再到与自然山水和谐共融,“城市”与“山水”共同造就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和景观内涵。居城市须有山水之乐。
  3 旅游型山地小城镇更新原则
  在弘扬历史文脉、保护山水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景区式更新措施来实现小城镇旧城的复苏与新城的发展。在小城镇更新中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性原则——维育城镇及其周边山水自然环境。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山水赋予与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维育城镇自然环境,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至关重要。
  (2)整体性原则——完善城镇综合功能,恢复区域活力。新城以生活配套为主,老城则通过保护、有机更新的方式,按照总体控制、逐步改善的原则建构旧城更新的控制体系。
  (3)地域性原则——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文化。在山地小城镇更新中坚持地域文化特色传承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整治过程中既要传承城市过去的历史文脉,又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趋势。
  4 旅游型山地小城镇更新策略
  对城市历史本底结构进行重点保护与传承,在山水意境保持与恢复的基础上,对自然山水、轴线视廊、城市交通、文化展示、人居环境修复等方面提出现代山水小城镇更新策略。
  (1)挖掘城市内涵,探寻城镇空间历史文脉。正确把握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性与特殊性。历史脉络在地域辨识性和特征的时候,也反映着文化的内涵。挖掘历史文化要素、建筑、街区、古树名木、古井、历史人物和民俗民风。
  (2)明确城市整体定位,塑造特色小城。数千年来因循自然、日积月累逐渐演变成一个神秘、神奇、神圣的城市本底,山水绕城的自然肌理维护是旅游型小城镇基础,结合城市居民绘制城市历史定位图与发展变迁图,确定城市现代特色定位[7]。
  (3)保护山水格局,严格控制城市整体风貌。基于城市制高点的视线分析。为保证景观视线通达性,划定核心格局保护区、风貌整治协调区、文化激活联动区三类控制区。
  (4)还原历史记忆,重塑老城历史建筑。针对建筑的产权、年代、高度、结构、风貌、历史的普查与综合评述,结合功能使用评估出需要保护、拆除和更新改造的建筑。改造建筑风貌定位则突出地域特征,传承地缘特征,集中体现文化内涵。
  (5)融合城市特色,激活新城魅力。通过滨水湿地公园、遗址公园、连续步道串联整个新城,形成完整的公共步行体系。以街巷整治、建筑更新和新建为依托,功能为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和特色商品销售等复合项目[8]。
  5 结束语
  面对生态保护与产业亟须转型等多项问题,如何满足多方利益需求,保护城镇山水与历史文脉传承,实现小城镇与自然和谐共生、城镇有机更新也是建设人居环境的重要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有效的山水格局保护、城市通廊控制、历史文脉传承与公共空间梳理措施对山地城市更新学科小城镇建设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伟.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基于“台儿庄古城”项目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文化产业研究),2012,4(4):155-158.
  [2] 黄昕.古村落主导型旅游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 卢峰.山地中小城镇旧城更新的策略與方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23-25.
  [4] 郭佳.山东小城镇旧城更新模式的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5] 张斌囡.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在小城镇旧城更新中的应用——以宁波象山县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4,(7):81-83.
  [6] 董向平.基于“山水城市”视域下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7] 夏宇,陈崇贤.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循环演进模式和变迁[J].中国园林,2015,31(10):116-119.
  [8] 黄放华.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生态智慧[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1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