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构建培养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教育模式成为普通高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基于相关研究,选择7个核心素养指标,即“心理健康”“坚持性”“创造能力与创新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积极的自我”“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探索以心育课程模式、学科渗透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模式和网络教育模式为基础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心理核心素养有所提升,说明该模式是有效的、可行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普通高中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中提到,要进一步明确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辽宁省多数普通高中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约十年的时间,也摸索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模式,但以往的模式或是以人生规划为目标的模式,或是以咨询性、补救性、发展性为主要任务的模式,亦或是只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忽视学科课程的渗透,等等。由此可见,探索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高中教育阶段十分必要。
笔者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为标准,结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7个核心素养指标,即“心理健康”“坚持性”“创造能力与创新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积极的自我”“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培养普通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心育课程模式、学科渗透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模式和网络教育模式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育课程模式
心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坚持性”“创造能力与创新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和“积极的自我”6个核心素养指标为目标。
一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作为校本全员必修课程开设,纳入学分管理,高一每周1课时。
二是由专职心理教师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和心理辅导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三是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材包含以下模块:适应环境、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思考、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懂得爱与感恩等。
四是课堂活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按每班实际人数,随机分为若干小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组长组织讨论,小组成员先在组内进行分享,选出有代表性的发言,班级内组间分享。
五是课堂热身环节采用心理剧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节课一个小组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心理剧。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教师要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激发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提升自信。
六是不定期开设心理讲座,每学期各年级至少1次。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当前存在的较为普遍且急切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如针对高一学生的选课问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针对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开展正确应对焦虑、轻松应考的专题讲座等。
(二)学科渗透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渗透模式的必要性在于,其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有利于创设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通过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培养、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指导等,提升学生成绩,从而增强其适应性,改善学生情绪,以达成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团队合作”和“生涯发展与规划”3个核心素养指标。
一是通过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各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通过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顺其自然”地加以有机渗透。
二是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各学科教师更了解本学科的就业前景、发展前景、相关专业和院校等。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导处、教研组的指导下,于高一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末,各开设1课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三)咨询辅导模式
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开展咨询辅导以提升“毅力和抗压”“积极自我”“生涯规划发展”3个指标。
一是通过肌肉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缓解考试焦虑。要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耐挫折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考试是一种历练,须勇敢面对,考试焦虑也是正常的,我们必须与压力共舞,把压力变成自己的好朋友,成为前进的动力。
二是咨询中应注意发现学生深层次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自责倾向、悲观主义思想,过分的自责容易导致事情的反面,发生心理问题,还会在生活的各方面影响学生,导致不自信、自暴自弃、产生焦虑情绪等;悲观主义则可能会使学生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遇到挫折后,陷入绝望,易走极端。所以应及时给予指导,让过分敏感、过分苛求自己的学生放下包袱,放松身心;让消极悲观的学生改变思维习惯,欣赏和肯定自己的长处,关注生活当中美好的、正能量的事情,提升心理素质。
三是建立学生档案,包含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主要是学生的心理测评,纸质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成长背景、自我评价等。心理档案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了有效的保障,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发展。对于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心理教师应定期回访,跟踪学生后续的情况,及时反馈总结并与班主任密切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模式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达成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与规划”2个核心素养指标。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到了高中阶段,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很多时候需要家庭给予有力的支持,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与家庭因素有关。学校于每学期期中、期末开设家长学校,请专家或心理专职教师给家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既培养健康的心育观念,也传授科学的自我调节方式和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学生家长与心理专职教师借此交流子女近期的状况,如有问题,及时调整,从而帮助家长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其次,教育离不开社会,学生在学校中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考验。因此,改善社会环境,创建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十分必要。学校与临近社区开展合作,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题讲座,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宣传专栏,介绍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常用自我心理保健法等,使居民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感,营造温馨、健康、文明、和谐的社区心理氛围,维护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
最后,充分发掘学校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支持。利用每学期假前时间,由学生家长或外聘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有关升学、就业、热门专业和职业等内容。
(五)网络教育模式
为顺应时代的潮流趋势,学校网站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板块,每周更新。在学校公众号中每月1次定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更大的空间里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实践效果与建议
(一)实践效果
在经过2年的教育实践后,笔者向学生发放问卷,分析数据结果如下。
首先,分析MHT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发现,高二学生的考试焦虑相比高一入学时更为严重,这与高二面临学考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在自责、敏感、身体症状、恐怖几个方面都有提高,对比高一差异显著,P<0.001;人际交往和冲动无明显变化,P>0.05。整体上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明显,P<0.001,尤其是在焦虑升高的情况下,恐惧、畏缩、失眠、学习下降等心理和生理问题反而有所缓解,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坚持性”素养得到提升。
其次,分析SDS抑郁自评量表数据发现,学生抑郁情绪明显改善,P<0.001,说明学生的心理朝向积极方向发展,“积极的自我”素养得到提升。
再次,分析创造力自测量表数据发现,学生创造力有较为明显的提升,P<0.001,说明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技能”素养得到提升。
最后,分析开放式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坚持性、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方面有所提升,少部分学生没有变化,一小部分学生有所退步,可能与一直没有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方式有关;大多数学生开始或者已经有了成熟的生涯规划,只有少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状态。说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生涯发展与规划”素养得到提升。
(二)建议
一是心育课程是整个模式的核心,必须保证心理健康课的课时。学校应提供资金和条件,帮助专兼职心理教师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同时,艺术类的国家课程对学生心理核心素养、艺术核心素养发展不可或缺,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开设实施。
二是心理活動室是心理课程开展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保证有专业的心理活动室,便于开展课程及活动。心理活动室应当有足够的空间,并配备多媒体设备。若学校条件允许,还应建立心理测量室、心理松弛室、沙盘室、心理图书阅览室等。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在测量方面相对薄弱,需要配备相应的软件、工具,便于迅速、准确地诊断学生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1):4-6.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14-20.
[5]黄锦衣 ,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2(10):30-32.
(责任编辑:赵昆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