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郑州:一座县城的逆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8年的各项数据陆续公布,这一年的郑州,可以说相当闪耀:
  GDP总量首破万亿大关,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经济总量万亿,常住人口千万,是衡量一座城市实力的标准。截止到2017年,GDP“万亿俱乐部”城市有14个,排第14的是无锡;人口“千万俱乐部”城市有13个,排第13的是保定。
  同时满足这两项标准的,只有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加上重庆、天津、成都、武汉、苏州9座城市。除掉深圳和苏州之后,剩下全都是国家中心城市。
  面对如此喜人的成绩,当地媒体更是迫不及待地喊出来:“请喊我特大城市!”
  小县城郑州是如何逆袭的
  郑州并不是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和同样是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相比,它反而像是“农村孩子艰苦奋斗考上大学”那般。
  1948年,才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不长的历史决定了它的起点相当低,相对于省内的开封、洛阳等地,历史底蕴略显不足。
  在陆权文明向海洋文明切换的过程中,东南沿海城市靠着来料加工和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家致富。
  而地处中国地理版图心脏地带的郑州,不仅不靠海,也不像武汉、南京那样,挨着大江大河,处于竞争劣势。
  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郑州在全国经济版图上的战略地位都不高。
  比如,河南的经济体量,在全国虽然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位列第五,但在诸多重点省会城市中,郑州是为数不多没有被列入副省级城市之列的,明显“矮人一头”。
  目前为止,19个国家级新区也和郑州无缘。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有西咸新区,中部的长沙也有湘江新区,郑州只能和武汉、合肥等地,争夺第20个名额。
  再看城市群,郑州所在的中原城市群,同样只能屈居于津京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之后,位列第二档。
  不过这些都没能阻止“县城”郑州的逆袭。1990年,郑州生产总值破百亿;2003年,破千亿;2018年,破万亿。
  郑州不像合肥,后者近十多年几乎是火箭般的速度上升,郑州更多是稳扎稳打,连续7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5万,并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
  天赋不够,努力来凑
  从县城到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生动上演了什么叫“天赋不够,努力来凑”。
  在国际贸易上,没有大江大河和港口,郑州就在中欧班列上做文章,努力融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2017年开行列数仅次于成都和重庆,高于西安。
  产业层面,过去的郑州一向以重工业示人,煤炭、水泥、电解铝等等。这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的确让郑州看上去像个土味县城。
  产能过剩压力下的郑州,近几年经济结构转型的成果有目共睹。2015年,郑州的服务业比重达到48.4%,超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达到49.4%,超过传统高耗能产业。
  郑州产业结构升级,最大的手笔便是2010年拉来了富士康。
  富士康的到来,带来了更具技术含量、低污染的产业集群,而繁多的就业机会,则成为郑州吸引外来人口的资本。
  2017年郑州完成手机出货量2.95亿部。而且注意,与重庆主打中低端手机生产不同的是,郑州基地更多是出产苹果的iPhone,目前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苹果iPhone生产基地。
  现在郑州的七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藥等非传统行业已成为龙头。
  当然相较于后天努力,郑州的一些先天优势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如交通。论铁路枢纽地位,郑州的优势几乎没有多少城市能比得上。
  绿皮车时代,陇海线和京广线交汇处的郑州,就是火车拉来的典型城市之一;高铁时代,米字形高铁网络,让它成为东西南北的交通中转站。
  航空枢纽地位也不用说,去年它还和西安一起,收获了第五航权。空港经济区的落地,为郑州提供了一个可以起飞的未来。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缩短了这座“县城”与各城市的连接距离,富士康等企业能够在此落地生根正得益于此。
  有交通枢纽地位的加持,不仅物流、资金流来了,河南这个人口破亿的大省,能够成为郑州最广阔的腹地,源源不断地供应制造业所需的劳动力。
  郑州的痛点:首位度和科教
  按照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人口超五百万,就属于特大城市。
  不过即便加入经济总量万亿的门槛,不出几年,杭州、青岛都将在这两项指标上和郑州站在同样的起点。
  一方面,这意味着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含金量会下降;另一方面,对郑州来说,作为一个新晋级者,硬指标过关并不等于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也达到了“特大城市”的水位。
  最典型的是经济首位度。2017年,郑州GDP占全省20.3%,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17.3%,人口占全省10.3%,要远远低于成都、武汉和西安等地。
  首位度低,意味着带动和辐射能力不足,在强省会战略下,缺少同其他重点城市进行竞争的比较优势。
  关于这点,连郑州政府部门自身都不讳言。
  一个细节是,在郑州政府官网上,可以找到一篇由当地统计部门梳理的《从国家中心城市对比看郑州首位度》,将郑州与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四大中心城市进行全方位对比。
  如结论所言,郑州“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力、影响力存在不小差距”。这种差距更体现在科教上。
  众所周知,郑州不缺高等院校,也不缺在校大学生。2017年,郑州的高校数量是58所,在校大学生达到93.5万人,全国排名前列。
  不过别说郑州,整个河南都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985则处于挂零状态。
  所以在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郑州同西安、武汉等地相比毫无优势可言。这就是缺少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
  郑州对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依赖性,也不可忽视。
  郑州不像西安,后者的固投总量一度超过GDP,不过郑州的固投和GDP比值也维持在80%左右的高位水准。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超第二产业背后,是四成左右的资金流向了房地产。
  2017年,郑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358.8亿元,增幅达到20.9%。我在此前的《房地产依赖度排名:海南、郑州、西安敲响警钟》也曾提到,在诸多重点城市中,郑州是为数不多房产投资和GDP的占比超过30%的地区。
  对房地产的依赖,让这座庞大的“县城”,不断有高楼拔地而起,生活其中的民众,也面临着特大城市的房价水平。
  小结
  特大城市,这是一个耀眼的标签,也是对一座逆袭“县城”的嘉奖。
  不过老实说,作为全国第十个满足GDP万亿、人口千万标准的地区,郑州的产业结构、文教水平乃至城市气质,离特大城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所以对郑州来说,此次经济、人口双升级,只是个开局。高起点,意味着更大的使命,要彻底摆脱土味的“县城”印象,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