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现状及发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尾叶桉作为我国华南地区常见桉树的种植品种之一,是桉树造林及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简述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的基本情况,分析尾叶桉种植在生態环境、施肥、病虫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尾叶桉;种植;武宣县
[中图分类号] S792.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7-71-2
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属于桃金娘科桉属常绿高大乔木,原产地树高达60 m,胸径2 m。尾叶桉是热带、亚热带速生树,适应在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低山、丘陵地区肥沃疏松的土壤中种植,该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铁质砖红壤、赤红壤、山地赤红壤等。尾叶桉喜光、喜温、喜湿,能耐旱、耐瘠薄,但不耐霜冻[1]。
种植尾叶桉人工林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第一,增大林木资源。种植桉树林可以缩短木材生产周期,并提高木材产量,以最少的空间资源生产出最多的木材,可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保障林产工业健康、稳定发展。第二,增加就业机会。种苗、造林、营林、木材采伐、加工和利用等过程,均可产生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帮助农民学会、掌握现代化的营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劳动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第三,提高林业经营水平。实行桉树林种植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推广林业科技成果,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带动林业的生产与发展。
1 尾叶桉种植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华南地区开展了尾叶桉种植实验,截至目前,全国尾叶桉的种植面积已超过5 333 333.33 hm2,其中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尾叶桉的主要种植基地,尾叶桉种已逐渐成为我国华南地区主要的桉树栽培种类之一。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种植面积已超过2 666 666.67 hm2,作为重要的原料基地,成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形成了尾叶桉种植产业链。在农民增收方面,桉树种植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农民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种植桉树的农民越来越多。在经济产值方面,从2007年至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总产值从293亿元增加至2 800亿元,实现翻十番。
在武宣县,2018年第一季度林业产值为0.1亿元,同比增长11.6%。2019年,我国桉树价格回稳,林木采伐取消“两税一金”的政策,农户采伐木材的积极性提高,第一季度全社会木材采伐量为16.8万m3,同比增长12.6%,木材占林业产值的92.6%,对林业的增长贡献率达100%。其中,尾叶桉的林业产值占比较大,是重要的桉树种植种类。
2 尾叶桉种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
尾叶桉作为桉树的一种,同样属于外来树种,是人工林发展中争议最大的树种。对于大力种植尾叶桉,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尾叶桉等桉树在造林生产方面,对土壤的水分需求比普通树种高很多,引起大面积种植地的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土壤的保水能力,破坏林地土壤环境,造成水分流失,导致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使引种的其他植物无法存活,严重时影响桉树种植地其他植物的生存。
此外,为了保证尾叶桉的种植,在消除杂草的过程中,也消灭或除去了不少其他植物或生物,导致林地生物群落逐渐单一化,减弱了林地生态系统的荷载能力。
2.2 种植施肥
在尾叶桉人工林营建过程中,尾叶桉的施肥处理方式存在认识不足、“栽”不而“施”的问题,属于粗放式管理,普遍存在N、P、K等大量元素的施肥量不足,而微量元素Ca、Mg、B、Zn或Cu等的施用缺乏科学性,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目前,尾叶桉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而具有改良土壤效应的腐殖酸类肥料的使用量极少。由于尾叶桉种植大量施用化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影响尾叶桉营林的可持续发展。
尾叶桉的肥料施用,基本按照普通桉树的施肥要求进行实施,多存在有机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意识到了有机质肥料的重要性,但多数的桉树种植基地、林场或企业仍使用海泥、人畜粪便、堆沤绿肥等农家肥,与化学肥料简单混合使用,并未使用含大量有机质的有机无机复混肥。
此外,尾叶桉人工林面积较大,且各地立地条件不一,在肥料品种、养分配比、施肥量选择等方面参差不齐,无统一的标准。许多现用配方为经验配方,缺乏研究理论和科学依据,针对尾叶桉种植的平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体系尚未建立[2]。
2.3 病虫害问题
目前,尾叶桉种植营林多是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没有相关技术措施,影响部分林场尾叶桉的正常生长,导致尾叶桉长势过于衰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虫害。较多的林场在尾叶桉种植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价值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尾叶桉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通常只在尾叶桉发生大面积病虫害时,采取相应的化学防治措施,导致尾叶桉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很难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我国的尾叶桉栽培造林技术得到较大发展,能在短时间内营造出大面积的尾叶桉纯林,但由于树种单一,导致尾叶桉林生态效能过低,抵抗病虫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一旦遭受病虫、自然灾害等,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生态破坏。
当前基本采取化学防治方式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营造技术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取得的防治效果一般。此外,为了在短时间内消灭病虫害,而采用光谱性化学杀虫剂,也对虫害的天敌造成了一定的杀伤力,导致尾叶桉营林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从而降低了尾叶桉的自然控制能力,使尾叶桉无法获得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3]。
3 尾叶桉种植的发展策略
3.1 科学诊断尾叶桉种植地养分,科学配置肥料 林地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林木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含碳肥料的基礎上,合理设计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施用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有效防止地力衰退,保护林地生态环境,使林木达到速生高产的效果。依据尾叶桉人工林的土壤类型、尾叶桉生长阶段对各种养分的需求、占比,制订针对性施肥方案,配制和使用尾叶桉专用肥,满足其影响需求,使充尾叶桉人工林土壤的营养充足并趋于平衡,实现尾叶桉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
在林地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推荐施用腐殖酸型尾叶桉专用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在不同土壤条件下,采用DRIS法开展尾叶桉叶片诊断研究,分析、判断尾叶桉养分需求量以及营养平衡状况,记录、收集尾叶桉养分原始数据,为日后顺利开展尾叶桉林地的施肥工作、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尾叶桉速生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
3.2 科学防治尾叶桉病虫害
在尾叶桉种植营林基础上,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尾叶桉营林生产周期以及尾叶桉成林后防治困难等特点,合理、科学构建完整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技术体系,以取得良好的尾叶桉林病虫害防治效果。通常只有将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尾叶桉林种植生产各个环节,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充分抵抗病虫害的发生,才能改善尾叶桉林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良好的尾叶桉林病虫害防治效果。因此,需要通过调整树种结构,将其他桉树种类与尾叶桉组成混交林、混合林,形成多树种混合种植的模式,提升尾叶桉混交林的稳定性,从而不断优化尾叶桉各种病虫害天敌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达到生态系统的生物平衡,以达到安全、持久以及经济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目前,对于尾叶桉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特点等没有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只对主要的病虫害进行了研究,如白蚁、桉树枝瘿姬小蜂、油桐尺蛾、青枯病等[5],不同种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中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因此,对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加强对尾叶桉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同时,对尾叶桉病虫害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对尾叶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进一步提升尾叶桉病虫害防治工作质量,从而获得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 结语
随着我国尾叶桉林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增加,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尾叶桉的管理,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实施,不断对尾叶桉林的种植措施进行优化,系统研究尾叶桉病虫害防治技术,并积极推广和应用,才能使尾叶桉林的种植生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周铁烽.中国热带主要经济树木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任忠秀,包雪梅,于家伊,等.我国桉树人工施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桉树科技,2013(4):52-59.
[3]韦明源.林场尾叶桉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探讨[J].林业科学,2018(22):195.
[4]莫才贤,罗颖,卢文智.桉树人工林施肥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8(14):88-89.
[5]韦英克.尾叶桉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吉林农业,2011(7):207,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9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