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学生“软技能”缺失已经成为他们就业的主要瓶颈。高职院校需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软技能”的有效培养。文章介绍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的背景,分析了我国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路径: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软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强化学生“软技能”培养和训练;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形成学生“软技能”多元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软技能
  [作者简介]李建荣(1979- ),男,江苏姜堰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杨润贤(1979- ),女,陕西渭南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王斌(1967-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江苏  扬州  22512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QGHZW2018087,课题主持人:李建荣)、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1178,项目主持人:李建荣)和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从教师‘三能’提升到学生‘三创’培养,探索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编号:2017JSJG079,课题主持人:杨润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2-0090-04
  现代学徒制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吻合度不够,导致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不过硬、知识和职业迁移能力欠缺、团结合作能力不足、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薄弱等。
  为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软技能”的全面提高。
  一、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的背景
  1.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岗位技术要求越来越智能化,就业者的职业变换和岗位变动已经成为现实工作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我国开始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进行转变。如何實现“智造大国”,关键在于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岗位任务的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即除了要掌握过硬的“硬技能”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软技能”。高职学生“软技能”主要表现为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关键是注重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培养。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的探索方向。“学徒制”起源于13世纪前后。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整体部署了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是实现高职学生“软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要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考核与企业考评对接,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和学生“软技能”培养提供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二、我国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现实困境
  为精准掌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课题组对长三角地区20家企业高层和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了“近三年高职毕业生‘软技能’满意度调查”,如表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高职学生“软技能”缺失比较突出,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等方面有待提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核心在于加强德艺双馨的教师团队建设,重点在于创建职场实训环境,保障在于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在教学观念、教师队伍、实训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难。
  1.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和互动。
  没有做到课上课下融会贯通,没有注重隐形课程的育人作用,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元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不够,没有构建以培养学生“软技能”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探索“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学成效不够显著,学生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一直以来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环节的缺位导致高职院校无法为社会岗位需求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
  2.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缺乏德艺双馨团队。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或者是从原来中职学校的教师转化而来,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创新能力薄弱。虽然有企业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和行业能手加入到教师队伍中,但是他们缺乏一定的德育素质、理论素养和授课经验。
  3.实训环境相对单一,缺乏企业工作氛围。在办学模式上,我国高职教育一般是“2.5+0.5”模式或者“2+1”模式。由于学制的原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开展得不理想。学生真正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般是在第三学年或者最后一学期。实训教学在学校专业实验室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内容没有与企业产品生产同步,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企业实训时间短,且管理松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评价相对简单,缺乏多元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在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实训)课堂考核的基础上,过于单一,基本上是采取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的方式,缺少学生自评和互评部分,不能真正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软技能”培养受到影响。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环节的缺位,使得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遇到了瓶颈,这已成为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难题。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路径
  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不断迈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2014年,教育部在河北唐山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加强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软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以学生“软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试点,校企共同研究制定选拔机制。新生入学后,组建“订单班”“技能班”或者“拔尖班”等,实施小班化教育。校企双方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通力合作,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内容、重建学习载体,构建以“软技能”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與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对学生“软技能”培养进行全过程跟踪和全方位引导,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承的主体力量是教师。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来自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教学实践和企业背景,专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麦肯锡调查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1.42亿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业务精湛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1)共同承担,形成德艺双馨的教学团队。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高职教师可以借助“访问工程师”“企业实训”等实践项目,依托“企业教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践平台,主动深入行业企业,参与各类项目的开发、设计与研制,并将研究成果融入课堂、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场景,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切实提高自身的“软技能”。
  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强化学生“软技能”培养和训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需求取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借助校企合作开展第二课堂,围绕“激发动机—挖掘潜能—提升能力”这一主线,强化学生“软技能”培养和训练,打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品牌。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强化学生“软技能”培养和训练。学校通过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软技能”。同时,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企联合举办的员工技能比武大赛以及文体比赛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4.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形成学生“软技能”多元评价体系。《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提出:“试点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双身份”“双标准”等特点,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建立由院校、企业及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软技能”多元评价体系。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学生“软技能”评价体系创新。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给学生“软技能”培养带来了一些困难。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师根据学生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学业标准”量化考核,鼓励学生参与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充分利用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企业导师或行业专家根据学生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职业素养等进行“学徒标准”量化考核。总之,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四位一体”的学生“软技能”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软技能”提高。
  四、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智能制造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制造业要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更新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软技能”提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燕.基于工作与生活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建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
  [2]梁业梅.应用型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3).
  [3]侯晓霞.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4]曾志斌.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5]张志平.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困境与纾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4).
  [6]王斌.基于专业训练项目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6(12).
  [7]朱从香,张军.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建筑施工类学生“软技能”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8(20).
  [8]陈冬梅.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