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课堂中生成性教育资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关键词:动态生成性 师生交往、共同发展 高中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教师引领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要生動、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轨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高中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生成有效资源的条件更优越,并且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激发其思维活力还是让其在应试教育中思维僵化,将直接影响其今后一生的思维品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是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更是动态、变化、开放、生成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促进教学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重视生成性教学,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高中教学也活起来。因此,从各个角度分析,都要求我们尽早开展高中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一是能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优选。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如笔者在讲授完《论语》中的《子路公曾西皙华冉侍坐》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孔子师生五人对话交谈之后,有“三子者出,曾皙后”的句子,为什么曾皙最后出来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开始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认为《论语》中的记载多为实录,当时的实况就是曾皙最后出来,所以记载下来便是这样;有的学生认为是曾皙在文中的形象就是性情高雅、与老师心灵相通的学生,他密切地观察到老师孔子对每个师兄弟的回答都有着不同的微表情,所以最后离开是为了解决心中的疑团。我们进行了集体探讨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答案,但答案正确与否在这里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其二是要能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老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形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于这样的分歧,笔者提醒他们透过现象去看其本质,对于慈善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认识:一个一心为民办事的政府,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家,社会就不需要慈善;或者只在特殊情况下,临时性地需要慈善。把慈善变成常态,甚至变成一个国家的事业,只能说明这个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了。
  我国教学史上有关“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在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述而》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开导,教师举其一,学生应该“反”其三。这里已经蕴涵了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叶澜教授也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理论的提出,目的是为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虽然在此文中并没有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做出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把生成性资源理解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