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 敢于走出教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要创新,教师就要敢于走出书本。能自如地走出课本最终又落到课标要求上,老师必须做深入细微地研究,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電。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境界,就必须真正向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学能手转变。这才是根本所在。
【关键词】传统教学 走出教材 教学原则 学习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051-01
纵观课改近三年来,教师面临了一大挑战两次波动。一大挑战,即课改与已形成的个人教法之间的矛盾,如何从观念、教法、指导等全方位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必需更新已形成的教学习惯,这是纯属于自我的一次挑战。两次波动,来自课改前后大范围、大力度地培训推广“圆桌式”教学法,使原本面临新课程困惑的教师更不知所措,全盘搬用,致使课程流于“活”字而缺乏内容;另一次是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一味强调用课件授课,只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学使用。不论是因为拿新课本用旧教法,还是盲目跟从,所造成的后遗症在学生身上仍然无时无处的显现出来。症状一:接受新课程的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比如学生书写笔顺混乱、笔画名称含糊、生字积累量少、计算速度较慢、计算准确率较低等等。症状二:学生知识面是广了,但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肤浅或似是而非,不够准确。症状三:优秀生更加优秀,学困生更加落后,两极差距拉大。
为此,就教师这一角度而言,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这些基本教学原则仍要遵循。老师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将书本东西拆开了重新组合,只有吃透了学生才能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的拆,循序渐进的组。而这一拆一组就是一种创新,就是让书本知识生活化,就是对学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直接培养。教师没做到“两吃透”,谈创新就如同普通人学习魔术,充其量不过现学的一两招,再不会有什么新花样了。当然,“两吃透”在新课标教学中也不尽完全,不妨再加个“一联系”,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才是我们要创新的基本原则。
第二,传统教学中的识记法、练习法不可完全丢弃。需要记忆性的知识点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背诵下来,不能因为新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而“自主”到了三年级学生背乘法口决还颠三倒四。新教材的练习量很少,练习量不够,则无“熟能生巧”之技,往往就会出现加减运算中二、三年级学生仍靠数指节的办法来完成。教师不能仅限于完成书本里的那些练习题,应该结合课标要求,收集联系生活的问题加大练习。这是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的基础。
第三,不束缚于教科书,要能走出教材。教师往往被教科书所束缚,被《教师用书》牵着鼻子走,老师评价一堂课时,总以教科书上是这样的、教参上就是那么安排的一类言词作为辩护之言。要知道,地域有东西差别,学校有城乡之分,即是同一所学校,各班也有学生的个体差异,北师大出版的教科书离我们的生活差距之大不言而喻,拿来就用是行不通的。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法过程中开发本土资源,充实教科书内容。但大多数老师只停留在“菠萝”农村孩子不熟悉,就改成“人参果”这一层面上,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如二年级第六章“加与减(一)‘买电器’”,教科书上只有一幅图,一个简单问题,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整百、几百几十数间的口算加减。课本编排用一课时完成,这种安排也许适合于北师大附小和一些城市学生,但就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不行的,首先,学生看图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较困难,占时多;其次提出问题就要解决,用什么办法去解决,牵扯到数学教学中老大难——应用题,有难度,占时多;还有三位数、四位数学生刚刚接触,现在就要求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培养口算能力,特别是遇到退位减仍是教学难点,得花时间。试问照搬书本安排的一课时能完成教学法目标吗?教科书、教参只不过是个参考,不能看成唯一的标准,走出书本,也不只是局限于改个事物名称,更在于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等方面做出大胆的调整和改进。这是教学创新的关键。
其实,在课程开发方面,还有许多方法和捷径需要我们去寻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清责任,用于担当,勤于思考,几年里探索,自觉地投入到课程地开发中,我坚信课程改革创新一定会成功。
要创新,教师就要敢于走出书本。能自如地走出课本最终又落到课标要求上,老师必须做深入细微地研究,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境界,就必须真正向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学能手转变。这才是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邓乾联. “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如何走出新教材的“困扰”[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21):63-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5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