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创新成为作文教学的旗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作文教学的一面旗帜。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立意上创新;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在选材上创新;要善于引导学生先摹后破,在结构上创新;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活词汇,在语言上创新。
  关键词 立意创新 选材创新 结构创新 语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鉴于此,作文教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作文教学的一面旗帜。
  怎么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独立思考,立意创新
  作文未写,立意在先。所谓立意,就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情感和观点等,是文章的中心和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
  先看一个小故事:“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经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郑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郑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有能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能培养学生这种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独创性,就能达到立意创新的目的。
  于是,在教学中,我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在下笔之前,首先要考虑写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思想,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立意。
  本人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我们不一定总能碰到惊天动地的事情,正如古人所云:“奇事无几,常事居多”。因此,本人经常要求学生,不需要刻意选择那些“重大事件”来作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是我们训练的好材料。比如,對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常见名言,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我们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意: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严是爱,宽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意“不严不宽又慈爱”可能更会受到读者的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今天,在我们幸福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引导学生立意“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
  2留心观察,选材创新
  立意深刻,选材鲜活,作文往往成功了一半,所以,立意和选材是密不可分的。
  在教学中,本人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材料总是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毫无新意:下雨天妈妈给我送伞、病了老师给我补课、学雷锋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思维便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作文常依赖《作文选集》等拐杖,只会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不愿去寻找与众不同的作文材料,只能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从而无法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何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常规的思维束缚,进行选材创新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大胆鼓励同学们去写“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在选材上创新。
  让我们再看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宋徽宗时期,有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深山藏古寺》的画题,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文题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不禁拍案叫绝,连连点头,称:“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材料来表现主题,全靠选材创新取胜。
  这个故事也说明,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善于积累,世上所见所闻均可有创新的选材。
  3先摹后破,结构创新
  练武有套路,习字有字帖,书法要临摹,任何学习,都有一个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一个初学写作者必须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鲁迅先生曾经谆谆教诲我们:“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朱光潜先生也说:“文艺虽然不必止于创造,却必须始于模仿。”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从模仿开始。
  因此,本人总是引导学生先学习文章的基本布局模式,从摹仿开始。一般地说,并不是每个单元的所有课文都可当作写作文的范文,但总有一篇或两篇与学生的生活较近,因此,可选择这样的课文,或学它的一些表现技巧,或学它的选材特点,或学它的框架结构,等等。以此为样板,从经典课文中学习作文框架,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
  举个例子,像经典杂文《事事关心》,就突破了议论文三段论的结构模式,挥洒自如:课文根据介绍东林党人“事事关心”对联知识的需要,作者安排了6个小节介绍对联的出处、含义,引出新的论点。对于这种较有特点的文章结构,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细心揣摩,熟练掌握,最后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用活词汇,语言创新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信心就越强,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阅读可以促进写作,反过来,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带动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库,加强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更有助于作文语言的创新。
  一篇习作《母亲教育我读书》就这样写:“孩子,你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知识,我和你爸爸不能跟你一辈子,我们能照顾你一时,不能照顾你一生。今后,自己的路要自己去闯。”这段话也比较生动、新鲜和实在,真实鲜活地摄取了生活中普通人教育子女的语言,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从而在整篇作文中,也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所述,就是本人在作文教学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他们的经验总结和得失教训,就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结出的一套做法和心得。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创新,是作文的生命。
  时代在前进,创新无止境。各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要倍加努力,善于掌握作文教学的特点,并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创新思想为指导,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坚持培养同学们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一定能让创新的旗帜在作文教学的阵地上迎风飘扬!
  参考文献
  [1] 孔有君,余卫兵.创新写作[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 王玉芳.最新五年中考满分作文大全[M].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