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苏轼对李齐贤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研究韩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汉文学时,中国古典文学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韩国汉文学自其发展伊始便受中国文学的影响颇深,其中汉诗的发展更是随着中国诗坛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以高丽朝为例,高丽前期深受晚唐诗风的影响,中期则呈现出对宋代诗风的推崇。其中宋代文豪苏轼电照风行,声驰海外,对高丽文坛的影响颇为深远,直到高丽后期仍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的《青丘风雅·国朝诗删》中,金宗直就有记载,“得吾东人诗而读之,其格律无虑三变,罗季及丽初,专习晚唐,丽之中叶,专学东坡”。因此,研究当时文人对苏轼诗文的接受态度和受容样相,才能更好地理解高丽后期汉诗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特点。李齐贤与李奎报并列为汉诗文坛双壁,以他们为代表的高丽诗坛甚至呈现出“苏轼一边倒”的现象,所以韩国文化史上又将这一时期成为“学苏时代”。对于当时的盛况,李奎报在《全州牧新雕东坡文集跋尾》中写道 “夫文集之行乎世,亦各一时所尙而已。然今古已来,未若东坡之盛行。尤为人所嗜者也,岂以属辞富赡,用事恢博,滋液之及人也,周而不匮故欤。自士大夫至于新进后学,未尝斯须离其手,咀嚼余芳者皆是。”
  当时文人们对苏轼诗文推崇的原因,除了汉字文化圈中的高丽学习中国文学的时代特点外,更是因为苏轼诗文的优秀,以及苏轼本人豁达的生活态度,高超的文学技巧和动人的人格魅力等。一个时代的诗风是通过具体作品体现出来的,文坛上声名显赫者所表现出的创作倾向则是理解整个时代创作特征的重要线索,本文将以李齐贤的作品为中心,阐明其对苏轼诗文是如何受容及其具体内容,以此来梳理高丽后期汉诗的发展脉络,研究高丽后期汉诗的诸般特点。
  李齐贤是高丽后期的著名文人,生卒年1288至1367,字仲思,号益斋、栎翁,谥号文忠公,多次来往中国且在中国生活多年,汉文写作驾轻就熟,在高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东人仰之如泰山”,本文将以李齐贤诗词为分析对象,探究苏轼对其的影响。
  一、李齐贤对苏轼的高度评价与敬仰之情
  李齐贤在《益斋乱稿》第一卷的作品《眉州》序中写道“若使北来,得与中原贤士大夫,进退词林间,虽不敢自比于苏家父子,亦可以名动一时。顾水陆千里,干戈十年,所处而安,无慕乎外。故天下冀有知之者。”眉州正是苏轼的故乡,诗作是李齐贤1316年进川所做。
  眉山僻在天一方,满城草木秋荒涼。过客停骖必相问,道傍为有三苏堂。
  三苏郁郁应时出,一门秀气森开张。渥洼独步老骐骥,丹穴双飞雏凤凰。
  联翩共入金門下,四海不敢言文章。迩来悠悠二百载,名与日月争辉光。
  ……
  两雄已矣不须论,家有吾师今白发。自注:东坡云:《易》可忘忧家有师[1]
  这首诗对苏家父子三人十分推崇,开篇表示眉山偏僻荒凉却因为三苏而有名,接下来的诗句中使用神马“渥洼”、千里马“骐骥”比喻苏洵,百鸟之王“凤凰”进行比喻苏辙和苏轼。接下来诗句中的金门是金明门的简称,内为翰林院所在,诗人李齐贤将三苏文章的四海闻名比作如日月一般闪耀光辉,最后一句的“家有吾师”自注引用了东坡的诗句“《易》可忘忧家有师”。苏轼在《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三)》中劝慰辞官不出的苏辙,《易经》可以让人忘记忧愁烦恼,可以拜家中懂得《易经》的父亲为师。除了拜会三苏故里,引用苏轼的诗句来写诗颂扬外,李齐贤更是前往苏轼游览过的地方感怀做下诗篇,其中《宿临安海会寺》的后两联诗句如下。
  山因苏子知名久,树自钱王阅事多。陌上春归花寂寂,唯闻谷鸟和村歌。[2]
  先直言此处是因苏轼而闻名,随后引用苏轼在《陌上花诗引》[3]中提及的典故“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除了追寻苏轼的足迹、直接引用苏轼的诗句、化用苏轼提过的典故之外,李齐贤还会对苏轼直抒胸臆表达崇拜与钦慕之情。其对苏轼的高度评价可以通过《苏东坡真赞》直观感受。
  黄冠横策,坐啸石上。金门非荣,瘴海何惧。野服黄冠,长啸千古。[4]
  在苏轼《赠写真何充秀才》中有这样的诗句:“黄冠野服山家容,意欲置我山岩中。”李齐贤在诗中描绘了苏轼“野服黄冠”、旷达豁然的高逸形象,可以看出李齐贤不仅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作品,更对其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和超脱豁达的思想境界十分推崇。通过李齐贤这些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苏轼的仰慕,在《益斋乱稿》和《东文选》中收录的李齐贤作品中,提及苏轼的诗词有很多,既有这类直接对苏轼本人表达敬仰之情的,还有很多作品是在遣词造句时通过引用诗句、化用典故等方式提及苏轼的诗文作品,接下来将以李齐贤作品中描绘的具体意象为例,分析苏轼作品对其的影响。
  二、李齐贤对苏轼诗中意象的引用及化用
  诗词作品中常常出现通过描述具体景物来比拟象征作者的感情或者是志向的表现手法,可称之为托物言志亦或是寄意于物,刘勰曾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5],认为“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接下来将以杨花和中秋月等意象为例进行分析。
  杨花,即柳絮,在诗经中就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6]的诗句,折柳送别的习俗以及柳与留的谐音更是将杨柳与离别联系在了一起,更因杨花随风飞舞,漫天飘零的特点,让人易产生身世漂泊之叹。苏轼的词作中有不少关于杨花的描述,其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7]是作于被贬黄州的著名咏物词,虽是次韵之作却被王国维评论为:“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词作声韵清婉,空灵飘忽,以柳树杨花喻思妇离人,咏物生动贴切,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表达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尾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新奇脱俗,余味无穷,更是千古名句,传唱不止。苏轼不仅豪放词名动天下,缠绵感伤的婉约词亦有此等造诣,实为文豪大家。苏轼的另一词作《少年游·润州作》中亦有“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8]的诗句,将雪与杨花互喻,形象比拟工巧,更兼有季节对比,将长久未能归家的离思刻画得极具美感。李齐贤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是如同苏轼一般将杨花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念之情结合起来,例如《巫山一段云·松都八景》[9]中的“晴川柳絮飞”,《江天暮雪》中的“柳絮飞空欲下迟”,《西江风雪》中的“落花飘絮满江乡”等等,在用到杨花的意象时还化用或引用苏轼原有的诗句进行创作。例如下面这首《杨花》。   似花非雪最癫狂。空阔风微转渺茫。晴日欲迷深院落。春波不动小池塘。
  飘来铅砌轻无影。吹入纱?细有香。却忆东皋读书处。半随红雨扑空床。[10]
  首联的“似花非雪”正是将苏轼的两首杨花词中“似花还似非花”和“飞雪似杨花……杨花似雪”结合化用而来,描绘出似花非花似雪非雪的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颔联描绘了春日下的庭院与池塘,颈联则用“飘来”、“吹入”、“无影”形象化出杨花之轻,尾联回忆读书时所见落英缤纷花雨扑床之景色,融情于景,使用景物描写烘托氛围,写出春意几许。
  在李齐贤的诗词中常常出现“月”这一意象,例如《感怀》四首中就有三首分别描述了星月,霜月和晓月,此外他的诗词中常常会出现峡月、汉月、雪月、月兎、残月、中秋月等等,接下来以他的词《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为例进行分析。
  一年唯一日。游人共惜,今宵明月。露洗霜磨,无限金波洋溢。幸有瑶琴玉笛,更是处、江楼清绝。邀俊逸。登临一醉,将酬佳节。
  岂料数阵顽云,忽掩却天涯,广寒宫阙。失意初筵,唯听秋虫呜咽。莫恨姮娥薄相,且吸尽、杯中之物。圆又缺。空使早生华发。[11]
  诗人在离乡万里的蜀地过中秋,赏瑶琴玉笛,邀人登楼饮酒,但看词名“中秋值雨”,下阙描绘的便是乌云蔽月之景,与苏轼的咏月词《西江月·黄州中秋》[12]中“月明多被云妨”一脉相承,都在中秋佳节生出寒凉凄然之情,在一片失意中借酒消愁,冷落清绝。“圆又缺”也让人想起苏轼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最后一句“早生华发”的感叹亦与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部分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相近相通,不难看出李齐贤词作所受苏轼影响之大。除了杨花、中秋月等意象外,在李齐贤很多托物言志的诗词作品中,都能看到苏轼的影响,他用同样景物寄托着类似的感情与思绪,是对苏轼隔着时光的应和与共鸣。
  此外,李齐贤还对苏轼作品进行次韵,亦称步韵,即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例如《大江东去·过华阴》[13]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4]不仅在格式上按照原韵脚相和,在词作的内容上也都是临江怀古,对历史中的风流人物赞叹神往。文风豪放,意境开阔,超然旷达。也有的并非整首词而只是个别诗句的次韵,例如“人世几时能少壮,宦游何处计东西。起来聊欲舞荒鸡。”[15]与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6]李齐贤还模仿苏轼的作品,从意思到语句都如出一辙,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烟霞深处,幽絶使人愁”[17]与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18]等等。不难看出苏轼对李齐贤影响之深之广,李齐贤不仅会直接地对苏轼表达敬仰之情,还会通过间接地引用诗句、化用典故,再现苏轼诗词作品中的意象,更会次韵或者是模仿苏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三)》,《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  李齐贤,《宿临安海会寺》,《东文选》第十五卷,“梵官台殿远嵯峨,沙步移舟夜始过。峡月转廊随响屐,溪风入户动鸣珂。山因苏子知名久,树自钱王阅事多。陌上春归花寂寂,唯闻谷鸟和村歌。”
  [3]  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东文选》第十五卷
  [4]  李齐贤,《苏东坡真赞》,《益斋乱稿》第九卷下
  [5]  刘勰,《物色》,《文心雕龙》第46篇,中华书局,2012
  [6]  《采薇》,《诗经小雅》,中华书局,2002.
  [7]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8]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9]  李齐贤,《巫山一段云 松都八景》,《益斋乱稿》第十卷,野寺松花落,晴川柳絮飞。?風白馬紫金鞿,欲去惜芳菲。聚散今猶古。功名夢也非,靑山不語暗相譏,誰見二疏歸。
  [10]  李齐贤,《杨花》,《益斋乱稿》第一卷
  [11]  李齐贤,《玉漏迟 蜀中中秋值雨》,《益斋乱稿》第十卷
  [12]  苏轼,《西江月·黄州中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3]  李齐贤,《大江东去·过华阴》,“三峯奇絶,尽披露,一掬天悭风物。闻说翰林,曾过此、长啸苍松翠壁。八表游神,三杯通道,驴背须如雪。尘埃俗眼,岂知天上人杰。犹想居士胸中,倚天千文气,星虹间发。缥杳仙踪,何处问、箭?天光明灭。安得联翩,云裾霞佩,共散骐驎发,花间玉井,一樽轰醉秋月。”
  [14]  蘇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5]  李齐贤,《浣溪沙·早行》,“旅枕生寒夜惨凄。半庭明月露凄迷。疲僮梦语马频嘶。人世几时能少壮,宦游何处计东西。起来聊欲舞荒鸡。”
  [16]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7]  李齐贤,《水调歌头·望华山》,“天地赋奇特,千古壮西州。三峰屹起相对,长剑凛清秋。铁锁高垂翠壁,玉井冷涵银汉,知在五云头。造物可无物,掌迹宛然留。记重瞳,崇祀秩,答神休。真诚若契真境,青鸟引丹楼。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烟霞深处,幽绝使人愁。一啸蹇驴背,潘阆亦风流。”
  [18]  苏轼,《水调歌头》,《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1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