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中国制造2025汽车制造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制造 2025》行动纲领指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我国制造业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汽车制造业综合性较强,汽车产业要实现由大变强需要自主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本文探索高职汽车制造专业如何适应汽车制造业发展规划,培养创新思维活跃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国制造 2025 汽车制造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4(a)-0245-02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 2025》。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汽车制造业综合性较强,汽车制造业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汽车产业要实现由大变强需要自主创新,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制造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
  天津作为重要的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基本形成了以轿车为龙头,包括客车、载货车、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在整体规模、产品种类、研发能力、进出口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建设要求,天津将着力打造以汽车关键零部件及专用车为主,以汽车配套用品为辅,门类齐全的、结构合理的产品群;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汽车整车装配企业为核心,以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为基础,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汽车产业创新链条,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规模化生产经济型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为特色的汽车产业基地。
  随着汽车产业的规划发展,汽车企业迫切需要优秀的、创新思维活跃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
  1 针对汽车创新人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中国制造2025》要求和天津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积极响应汽车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行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及对应职业能力的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能力指标,并将其分解、细化,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使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紧密围绕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任务,充分考虑了学生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再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带动专业基础课、安排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及课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专业技术课程建設,实时引入汽车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成果和职业资格标准,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对接汽车制造岗位要求、对接典型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单项到综合的递进关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专业素质、职场素质与社会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培养紧密结合
  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决定了是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汽车制造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专业教学与通识教学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创新型教师应具有积极的求异性,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单元、教学任务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多质疑的思考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发表各自观点,能够敏锐的捕捉学生的课堂信息,能够根据课堂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创新型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创新型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能观察和发现新问题,越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置难易相当的问题、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师创新能力总体表现包括获取新知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设计和实施最佳教育方案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要提高创新能力,需要“走出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扩展教育视野;积极参与创新教育理论学习和案例研究、创新方法应用等专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技术;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要深入了解汽车制造企业发展需求的前沿领域。学院相关部门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展示的机会,为教师创新想法的实现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创新型教师的评价、竞争、激励、管理体系,构建创新型教师之间的合作机制,不断提升高职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素质。
  3 结合学院专业教学条件,整合资源、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结合汽车制造类专业教学条件,整合资源,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打造“创想工厂”。以数字化智能工厂为原型,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建设创新技能训练空间,创新视角扩展空间,创新思维实践空间,创客工坊等层层递进的创新思维培养平台——“创想工厂”。创新技能训练空间在满足学生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勇于创新,并发掘自身的创新素质;创新视角扩展空间在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创新思维实践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实施平台,着重实践过程中应用到的先进技法,指导学生更好地创新实践;创客工坊是通过具体的创新实践任务,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为教师、学生及企业工程师科技研发提供平台,及时掌握科技的最新发展动向,促进其思维技能、知识技能快速提升,实现“产”、“学”、“研”的“零距离”对接。   4 校企深度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校企深度合作,将汽车企业的技术标准、培训标准、管理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企业的工作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创设真实的职场环境,学生参与项目运行的整个过程,在项目设计、实施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企业顶岗实习计划,设计实习任务,学生顶岗实习直接接触企业的技术工艺和技术动态,直观的进行创新体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开设创新实验班,企业参与实验班的招生选拔,参与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创新能力培养更有针对性,校企交互、工学结合的完成实验班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的创新培养,全方位的参与企业的创新实战。
  5 改革考核方式与人才评价体系
  考核的目的主要是客观的检查、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激励和竞争作用。汽车制造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需建立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为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设置多种不同的考核方式。
  5.1 要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根据课程性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点、教学目标,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评价任务。评价内容、评价任务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侧重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
  5.2 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
  针对不同的考核目的,可拟定考核试卷,采用闭卷或开卷形式进行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可设计不同的考核任务,采用任务完成过程资料的整理、归纳,任务完成过程的展示(包括任务分析、成员分工、任务实施等),任务完成质量的考核等不同的评价指标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可设计考核任务工单、考核评分标准,通过现场实际完成工作任务,考核学生实践技能,等等。制定奖励机制,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奖励,提升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学生不仅要有出色的个人能力,还要能够融入团队,积极参与社团,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学生的考评体系中还应考察学生能否建立一致团队目标,能否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相互信任,是否积极参加活动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邹云杰.浅析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6(6):90.
  [2] 邹睿瑞,侯建军.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汽车产业发展的校企协同对策研究[J].中國职业技术教育,2016(25):46-49.
  [3] 韩小慧.提高教师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6):114.
  [4] 李培培.基于智能制造实训平台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化工时代,2017(4):54-56.
  [5] 陈米力.工业4.0背景下的工控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5(4):146-147,1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3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