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语文课堂“攻守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课堂,信息化已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的观念、方式、方法、内容都带来了空前的冲击。而信息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面对信息化,大学课程的教师究竟是该攻还是该守呢?
  [关    键   词]  信息化;大学语文;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46-02
   “互联网+”时代的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课堂,信息化已经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的观念、方式、方法、内容都带来了空前的冲击。信息化很神奇,它可以帮助一堂课做到极致,但是信息化无论再神奇,也无法完全取代教师。信息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面对信息化,究竟该攻还是该守呢?下面,我就以实际课堂为例,分析大学语文课程信息化的攻守之道。
   一、攻,是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与众不同
   (一)技术为我所用,课堂由此不同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是人们沟通的纽带,丰富的信息可以服务于学生自我认知的建构,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开拓新的天地。
   在我们的智慧教室里,投影仪、交互电视、一体机、电子白板同有线网絡、WIFI、4G等无线网络一起构成了基础环境;手机、平板电脑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个信息化终端,同时也为教师合理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了帮助;录播系统和远程互动系统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是硬件。
   除了硬件,还有软件。现在,很多学校都引入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的应用平台,借助云计算技术,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等技术进行在线实时互动学习。襄阳职业技术学校使用的是高教社的智慧职教云课堂,有了这个好帮手,课堂更加便捷、有效。它帮助我实现了共享,可以把我们的MOOC以及教师选择的个性化、符合专业需求的优质资源共享给学生;它帮助我实现了互动,以前师生互动主要采取问答形式,互动面不够广,现在师生可以利用论坛、答疑板块,实现线下、线上、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且十分有效;它帮助我实现了评价,所有在云课堂进行的活动,包括签到、测验、讨论、提问,都有数据存档,这些数据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参考。
   在这些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信手拈来,可以调兵遣将,如何用好这些资源技术是一门艺术,一个语文教师的劳动本就应该充满生命活力、艺术魅力和智慧探险。
   (二)更新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
   重构学习模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可以变革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创新素质。
   比如在白马篇这堂课上,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习平台,将古代诗文学习与信息化手段结合,优化教学效果。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上下求索、课中引领提升、课后考评拓展三个部分。
   课前,通过云课堂向学生推送诗歌赏读、诗人曹植、建安风骨、游侠文化四大版块的导学资源,引导学生自读诗歌,并按照任务书,分组完成学习任务,图画分解诗歌,编写游侠故事,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课中,音乐入诗,引领诵读。以画解诗,讲述风采。知人论世,讨论原型。对比阅读,探究精神。最后即兴演讲,畅言侠医。
   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通过云课堂发布作业,进行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混合式教学对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解放”。传统课堂是四十五分钟,时间有限,如面面俱到,则处处浅尝辄止。教师将基础性、知识性内容,通过课前发布,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学、自测,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摆脱浅层次的知识介绍性内容,课堂上教师可针对一篇课文进行精讲精读,充分挖掘深度、拓展宽度,实现与专业、与生活的有效融通,凸显大学语文的“大学特质”。在白马篇的课堂上,我将白马篇中少年游侠的侠义精神与医学院学生的职业精神挂钩,从“侠义”到“侠医”,让诗歌学习走出教室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构建了语文和专业的“超链接”。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主体
   如何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学呢?诀窍就在于教学方法之变。在课上为了让学生开口朗诵,我们用影视剧片段配合音乐做了一个简单的诗歌MV,用诗歌MV带领学生诵读,豪情万丈的游侠诗歌配合浪漫飘逸的音画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游侠世界,阅读的热情更高涨。为了让学生敢于展现,我们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述游侠故事,学生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用自己的语言讲心目中的英雄。为了让学生穿越历史,我们用FLASH游戏,让学生代入曹植这个角色,和古人对话答题,深入了解曹植其人,感知诗人的壮志与悲情。为了让学生积极讨论,我们用电子杂志游侠谱,展示刺客列传中赫赫有名的游侠事迹,让学生比较分析曹植笔下的游侠和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有何不同。我们的讨论是圆桌讨论,每个学生轮流发言。为了让学生开口演讲,我们用影视剧片段让学生实现课内外沟通,把人物的精神力量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有参与感,他们有事做,并且乐于做,这样,让学生成为主体就不再是一句口号,是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的课堂。    (四)改变评价导向,优化考核方案
   传统课程大都采用标准化考试作为学习评价的主要形式,而我这堂课的评价是多主体、多内容、多方式的。评价形式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对他们的合作意识、积极性、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打分公示,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云课堂数据作为重要参考。评价不仅评价结果,还要评价过程,学生课后提交的分析作业是此次课结果性的评价,课堂出勤、课前预习任务完成、课上语言表达(演讲、讲故事等)、课堂互动活跃度等都是我们评价的内容,并计入平时成绩。评价方式既有口头评价(教师点评),又有试题评价(在线自测、游戏通关)和作业评价(课后作业)。
   二、守,是守住原点,守住本位,守住优势,守住灵魂
   纪伯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就没有了教育。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未来的教育,唯有技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文精神做基础,才能走得更远。大学语文课不该是单纯的欣赏课,也不该是枯燥的训练课,文学作品中表达的生命关怀、世事洞察皆可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近而影响他们的专业成长,远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追求。大学语文的触角要延伸至美好的生命、广袤的自然、无限的时空、复杂的心灵,让学生收获信达雅,感知真善美。
   (一)引導学生感受文字之美
   我们没有离开课本,反而引导学生回归诗歌的文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的文字感知。我们的学生文字感知能力是弱的,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学生时常试图去翻译诗歌,而不是去想象诗歌,所以在《春江花月夜》这堂课上,我们让学生尝试将这首诗改变成散文,用诗意的语言解构一首诗,感受文字的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我们没有让学生变成只会打字的哑巴,而是引导学生会听、会说。我们尽情地朗诵诗歌,充分感受文字化作有声语言的魅力;我们尝试讲述故事,时而生动曲折,时而充满悬念,时而催人奋进;我们即兴演讲,选择贴合校园学习生活的材料,用语言传达思想、观点、感悟;我们大声讨论,让“一言堂”变为“多言堂”,通过讨论实现思维碰撞,挖掘集体智慧。
   (三)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之美
   在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这堂课上,我们的教学不仅关注文章本身,也引领学生透过李白触摸到唐朝的灿烂文化、盛世雍容,并随着课文中的典故,穿越到更早的魏晋时代,结识那些轻裘缓带、不鞋而履的魏晋名士,看他们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这堂课的最后,我还带着学生效仿文章中古人的娱乐方式,来了一场小规模的课堂诗词大会,让学生真正享受文化之美。
   (四)引导学生感受灵魂之美
   语文教育,是生命教育,是有灵魂的教育。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条线段,有起点和终点。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生命演绎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的悲欢离合。从塞缪尔的青春到学生的青春之歌,从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到学生的理想之路,从叶芝的当你老了到学生爱情的眺望,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时刻牢牢把握生活这条主线,训练学生观察生活、拥抱生活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教育知识和娴熟的信息技术,更需要具有卓越的教育智慧和育人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依靠、借助信息技术,但更要超越工具、摆脱技术依赖,要警惕变成机械的、肤浅的甚至是盲目的“信息操盘手”。信息时代教师的职业境界,要攻守兼备,进退有度,成为驾驭知识、信息技术和教育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参考文献:
   [1]张一春.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精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7.
   [2]张一春.精品微课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1.
   [3]张一春.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