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然后着重比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代表人物—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最后探讨二者是否有融合的可能。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皮亚杰 维果茨基 融合 互补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理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以及控制论系统。不同的建构主义之间既存在共同的主张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建构主义主要观点有:
  1.1怎样看待知识
  建构主义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甚至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1.2如何理解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不仅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1.3怎样看待学习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身边的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没有接触过,他们也能基于相关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和解释。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看法,认真倾听,洞察其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调整和丰富自己的理解。
  2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主要理论
  2.1皮亚杰
  皮亚杰是认知学派的创始人。在诸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独树一帜,对世界各国的儿童心理发展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皮亚杰的研究重点是儿童智力发展,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第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第一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划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2维果茨基
  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方面,维果茨基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方面有很独特的论述,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第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第二,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第三,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第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共同点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都脱胎于建构主义,因此二者在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的观点。
  3.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在心理学背景上有许多共同性。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
  3.2二者都具备发展的大视野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虽然都以儿童为中心,但他们的理论却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儿童心理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把发展的大视野纳入了心理学传统中。皮亚杰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即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或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而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所以他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论。皮亚杰曾引证道,儿童不是成人的雏形,而且儿童的心理从一定程度上说也不是成人的心理。
  3.3都强调“动作”概念的重要性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为了认识客体,儿童必须对它們施加动作(如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及再集拢它们),从而改变它们。知识总是与动作或运算联在一起的,也就是与转变联系在一起的。皮亚杰还精细地分析了动作的构成。他把动作分为个别动作和协调动作(以及相应形成的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两大类型,特别是揭示了协调的动作对于建构逻辑数学结构的意义。
  4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分歧
  皮亚杰着重论述在大环境中的个体内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如何指引个体下一步的发展;维果茨基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个体发生作用并规范着发展的历程。皮亚杰专注于个体内部心理发展次序与方向的研究,认识到人类心理活动内部的逻辑运算方面的基本作用,强调人类本身内在的逻辑过程的作用;而维果茨基则关注使发展可能实现的客观的文化模式,认识到人类个体智能依靠适当的人类文化历史作为心智活动工具手段实现心理活动,强调文化的影响作用。两者的理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歧。
  4.1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出发展水平的学习。例如,还处于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不可能学会抽象的逻辑概念的,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前提。
  维果茨基提出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学习在发展中有什么价值?他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4.2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
  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与收集了有关儿童言语与思维发展的大量事实,发现6、7岁以前的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皮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儿童的心理与活动的一切特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特点中产生的。
  维果茨基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所以语言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并且儿童的言语本来就是多功能性,随着儿童的成长,它的功能逐渐分化,到了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内部言语与交际言语。不管是“自我中心言语”还是“社会化言语”(皮亚杰的概念),它们都是在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或自我言语是在社会言语基础上通过儿童将行为的社会形式、集体协作形式等转化为个人的心理机能而产生的。
  4.3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认知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思维;认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语言只是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成熟的思维形式,社会化言语反映的是发展程度更高的思维形式,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不起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言语作为思维的工具起着计划、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思维/认知随着语言这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经由语言的发展而提高,而语言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实现的。
  4.4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从外到内”与“从内到外”
  皮亚杰将个体作为基本的关注点,考虑到个体的社会化问题,认为发展开始于无差别的前自我状态,然后逐渐向社会化发展。他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認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化,平衡就如一种内部组织机制起作用,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是次要的。
  维果茨基指出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性机能的转化”,并概括为“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规律”:“儿童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的,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起初是社会方面,后来才是心理方面;起初是人们之间的属于心际的范畴,后来才是儿童内部的属于心内的范畴。”
  5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整合可能性
  近年来关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是否能够进行整合是新建构主义学派研究的焦点。有学者认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从根源上具有对立性,二者不具有整合的可能性。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二者理论具有很多的互补之处,因此是有整合的可能性的。二者的观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互补性:
  5.1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理论的分歧中看人类发展方向的互补性
  皮亚杰把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解释为是在人际交流中失败的尝试,是深层认知中自我中心主义的外在表现。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自我中心言语会减少,皮亚杰将它理解为是儿童主要的认知格式改变的表现,反应了个体儿童社会化的出现。然而维果茨基认为,成人往往本能地直接引导和管理儿童的语言、行为的使用,从而使儿童适应语言上的管理功能,并在产生内部言语或词汇思维之前,以模仿社会的、自我交流或自我管理的形式使用语言,因此,维果茨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思维发展的动力性工具。
  5.2从对发展过程本质的不同理解看互补性
  在对发展过程本质的理解中,皮亚杰所强调的平衡是儿童内部的平衡,而且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就外部环境而言,皮亚杰认为社会影响和人际影响,只是为平衡化的形成提供条件 ——认知冲突导致的不平衡。维果茨基在反驳皮亚杰观点的同时,也弥补了皮亚杰的生物内驱力理论的片面性。
  5.3从理解发展阶段普遍性的分歧看互补性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并不关注人类具体的活动。而这使他在研究中成功地避开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与皮亚杰不同,维果茨基并不致力于说明独立于环境的内部逻辑结构的存在,是试图去研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的本质。由于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对发展的关注角度 不同,导致了他们对发展阶段的不同理解。可见,皮亚杰对人类发展阶段的普遍性的研究和维果茨基对人类个体发展的特殊性的强调,为彼此理论的不足做出了相互的补充。
  5.4从理解成人和同伴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分歧中看互补性
  皮亚杰更加看重儿童的探索性学习对其发展的影响,但众所周知,在没有掌握足够知识并形成相应能力之前,儿童难以在独立的探索活动中解决认知冲突和失衡,进而无法实现新的平衡。如果要实现发展目标,同伴和成人的帮助是缺一不可的。而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恰好为皮亚杰理论中的这一不足做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
  5.5从心理调节观的分歧看互补性
  在对个体发展方向的分析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研究中没有充分地说明发展过程中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双向运动及相互渗透的过程。在此,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之间的分歧再一次体现了这样的不足。皮亚杰强调认知结构的调节是核心,而维果茨基则看重社会调节。但是无论是内部调节还是外部调节,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双方的参与配合。基于此只有把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放在一起理解,以及在分歧中看互补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形成各自的发展心理学理 论的过程中,都关注于“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外界和内部谁更重要”这一问题。他们就好像是两个一直在辩论着的辩手,不断地为自己的理论提供论据,以辩明社会文化或者是生物机能哪个更重要。然而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中,很难评判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人孰轻孰重,谁胜谁负,因为他们的辩论,恰好为对方的不足提供了弥补,它启示后人去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推动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
  作者简介:叶岑,女,1994.05.09,湖南益阳,硕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周佳惠,女,1995.08.01,湖北武汉,硕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01).
  [2] 杨慧,熊哲宏.论“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的统一[J].襄樊学院学报,2003(04).
  [3]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5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