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教学需要。在此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凭借自身形真情切的独特优势,日益走进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视野,它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被大范围推崇和应用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做些总结。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情境;问题;直观;实践
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并遵循科学的教学理念而创设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氛围或场景,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具体情境,以激活课堂教学活力,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从而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激活课堂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尤其是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问题更是促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基于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具体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活课堂教学活力,从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对手也是朋友》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讲述了“鳗鱼的故事”:“日本北海道深水区盛产一种鳗鱼,肉质鲜美,但一般来不及运到岸上便很快死亡,只有一个老渔翁有办法让上岸的鳗鱼保持鲜活,因此在市场上可以卖出高于别的渔民好几倍的价格。老渔翁直到临终前才将秘密告诉给儿子,原来他将狗鱼放在鱼舱内,狗鱼是鳗鱼的天敌,一进入舱中就与鳗鱼互相追逐,鱼舱内就呈现一派物竞天择的生机景象。这样,鳗鱼直到上岸都是鲜活的。同学们,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待学生自由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顺势引出了新课内容:“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不得不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竞争?竞争又有什么作用呢?”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既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又使学生初步体会了竞争的意义。
二、创设直观情境,形象感知,深入理解
信息技术,集丰富图像、动态画面、悦耳声音于一身,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感知色彩、观看画面、聆听声音来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而且还能够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在教学《战争,人类的灾难》这课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了视频《战争,请你离孩子远点》。待视频播放完毕,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待学生简要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顺势引入了新课内容——《战争,人类的灾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我再次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相关数据和影片资料,其中包括日本侵华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越南战争等。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不僅刺激了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拒绝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创设实践情境,亲身体验,知行合一
对于小学生这一教学群体而言,他们的学习思维较为活跃,但认知水平还较为低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待形成,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来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以使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之中将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完《守望碧水蓝天》这课后,我为学生组织开展了一场主题名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对我国现阶段所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解,并借此机会完善自己的环保知识;2.与小组成员组成环保小分队,对学校的绿化问题和垃圾处理问题展开调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3.结合所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向家人和朋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等。如此,通过创设实践情境,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和寻求有效情境的创设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理解感知,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王蕾.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30):10.
[2]马福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学周刊,2015(22):32-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