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建设的主要场地,对于学生基本人格的养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信息时代的社会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效率,不再一本本的“啃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习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本文主要探讨了“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质疑”几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自主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虽然受到大部分教师的重视,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将其视为“副科”,事实上,品德与社会课堂除了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还是激发学生感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课堂,有助于学生人格的锻造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要及时纠正认知,从学生的学入手,打造一个适合学习效率的课堂,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备课,依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基本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并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方便学生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除了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明确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减少低效或无效活动,优化课堂的结构,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地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
例如,在学习“不一样的你我他”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有所不同,学会理解并尊重他人的看法。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没有教师的引导一般很难从心底里接受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教师在课上可以通过短视频揭露每个人的内心想法,如几个人围座在一起就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由于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不同,而视频中的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完全不接受他人的建议和看法。吵吵嚷嚷的视频更能给学生直观地感受,因为视频中每个人的观点都表达的异常清楚,而学生以“上帝视角”观看视频相比学生实际讨论问题,更能使学生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更好的接受他人站在不同角度提出的看法。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據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画图,由于不同学生的作品不一,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不一样的你我他”的理解。随后,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给每组下发一张只有河流的纸,要求小组内成员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绘画,每人添加一种事物,最后上交给教师并在教室后的黑板作展示。教师:“大家一起画得为什么不一样却又都这么好看呢?”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团结就是力量”等信息。
二、尊重学生主体,营造和谐环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品德与社会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课堂上和学习中贯彻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较少”等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细致的解答。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有些学生思考问题过于片面,对此,教师可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了解学生有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从根本上入手,一到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
例如,在进行“爱心的传递者”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老太太摔倒在地,一位小朋友伸出了手,路人拉住小朋友的手说:“不要扶,这样的老人都是骗人的。”引导学生围绕图片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在小组内部参与讨论,在学生交流后无法铲平的问题上给予指点。比如,有小组在讨论时发生了较大的分歧,学生甲指出:“当然要帮助老太太,她行动不便才摔倒的,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就一直在我国传承。”学生乙反驳道:“不行!我在网上看过很多‘碰瓷’的事情,他们都是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来假装摔倒,目的就是让我们去扶,再说是我们撞到的。”由于学生的论点水火不容,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帮助”的意义。教师:“两位同学说得很正确,但都有些片面,两位同学的观点结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遇到要帮忙的人我们要帮忙时理所应当的,不能因为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而不去做现在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是比我们强大的成年人需要帮助,而我们自己的能力又无法顺利帮忙时,就要请求其他成年人的帮助。”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引导出的结论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发言,将课堂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堂。
三、引导学生质疑,鼓励自主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思考的余地并不多。在新课改多年后的今天,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引导地位日益凸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先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如“你觉得老师这样做是不是不正确?哪里需要纠正?”等问题,后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对教材中的描述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探究其说法是否正确。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能逐渐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释,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四通八达的交通”时,由于学生对于生活中常用的交通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系统地调查生活中的交通方式有哪些,再通过询问长辈或上网查询获知古代人的交通方式。在课上,教师的讲解只需围绕合理选择交通工具、爱护公共设施和安全出行常识展开,减少了很多用时较多的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建设中,还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出更多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好地传授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素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晓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90.
[2] 宋春红.以美从教 成就美丽人生——品德与社会审美化教学初探[J].名师在线,2018(28):5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