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师界定的教学观念,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体。面对年龄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和发展。据此,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有效性 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特征及现状
1.特征
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有效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自主阅读情感较高,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有效教学下,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就是达到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教学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诸多优势条件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
2.现状
从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现状来看,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不了解自己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造成阅读教学的混乱。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不理解阅读的内容,使教师没有指导。因此,阅读学习的效率相对较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广泛,教师在选择和选择上存在困难。因为阅读内容较多,有许多思想内涵,但阅读教学的时间相对有限,教师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阅读内容更广泛。一些阅读内容的教学是形式化的,这不能提高学生的界定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失效。[1]
二、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策略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指导教师界定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保证课堂有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在符合课程教学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界定的实际阅读能力和学习情况,有效整合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为学生设计了三重阅读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这个童话的特点,澄清故事的语境,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幸福的意义。技能目标:把日常生活和现实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基础写童话,提高合作与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找到你身边的幸福,感受你带给别人或他人的快乐,珍惜幸福。在展示了三个教学目标后,要求学生分组学习,并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课文的内容。在激烈的讨论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升华,从而保证了阅读的效率。[2]
2.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 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灵活的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并对教学 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的利用多媒体 技术的图像、视频等进行新课导入,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 官受到刺激,从而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同时,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 戏活动等等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活跃气氛,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很好的 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3]
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单一的阅读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好奇。这样,教师就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集中精力于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保证阅读效果,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效率。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分组考试,学生们同时从同一高度扔下不同数字的白纸,经过多次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通过参与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积极参与后续的阅读活动,从而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生,他们的所有行为习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学习没有目标,容易失去学习方向,缺乏耐心和专注力。为了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兴趣阅读、交换阅读等。只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积累更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以有计划、有节奏的方式提高阅读兴趣。同时,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想象和理解,使学生了解每一篇优秀课文的写作背景,使学习更加有效。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天的事情,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坚持,让他们在学习中,在阅读中养成认真、专注、耐心、细心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了解学习内容的要点,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写作能力和写作能力。[4]
5.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学生界定的阅读效果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界定的个性特征,而且要注意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为了对学生定义的阅读学习做出客观、有针对性的评价,鼓励和鼓励学生提高阅读信心。因材施教是历来提倡的教学原则,在评价学生界定的阅读成绩时,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于具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学生,教师应为学生设定更高的目標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教师在评价时应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对于中等阅读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对阅读的信心,进而改善学生的内在心理,从而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为了使学生认真地进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5]
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最初的被动阅读到后来的主动阅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质量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而真正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3):183-183.
[2]苏群燕.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1(17):164-165.
[3]肖雪霞.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2(7):166-166.
[4]柳化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交际,2012(8):138-138.
[5]马庆梅.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5):54-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