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携手共制清明粿,丝丝飘香传祝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根据学校、家长、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携手共制清明粿,丝丝飘香传祝福”的活动,在这个大主题确立之后,就指导孩子找到一个“切合点”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等,自由组合成了“清明文化与风俗”、“清明粿的食材与制作”、“制作清明粿的方法”、 “清明粿的形状与创新”几个研究小组,把发现性课题转化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点拨  指引  适度  发现  自主  合作  探究
  由于我们校生源中有一半左右为外来务工子女,在生活条件、生活习俗等方面与本地学生都有较大的差异。为了让这些新金华人在第二故乡享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尽快地融入,为了让留守的孩子们在没有父母陪伴在旁的清明节一样能知清明、品民俗,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因而我们进行了“携手共制清明粿,丝丝飘香传祝福”的活动。让孩子们与父母、老师携手共制清明粿,交流各地的清明节习俗,亲近浓浓的传统文化,传递感恩与祝福。
  一、活动目标
  (1)能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收集信息,并将信息整理、分类、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基础上体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感受清明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掌握做清明粿的方法。
  (2)能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对家乡的热爱、感受第二故乡的温暖,树立传承创新文化的志向。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地方课活动的魅力,体验探究、实践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活动过程
  在活动目标的引领下,我们按以下四个阶段开展了我们的实践活动:①确定子课题,成立小组。②制作方案,合理分工。③分组调查,汇报成果。④创新制作,分享成果。
  (1)确定子课题,成立小组。在我们这个实践活动的大主题确立之后,就指导孩子找到一个“切合点”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这个研究的“点”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我先让孩子回忆记忆深处的家乡滋味,回味交流家乡清明粿的样子、味道、制作时的情景等,再以琳琅满目的各种清明粿的图片缤纷呈现,使学生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时机已经成熟,我便将这兴趣转化为研究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已经产生了想去收集、了解制作清明粿的欲望。但他们只想到去收集清明粿图片、制作清明粿的方法、探寻做清明粿的材料等。这时,我又抛出问题“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要做清明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对清明文化的探寻,我们师生就针对交流讨论出的问题的可操作性及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和学生自己的能力爱好,自由组合成了“清明文化与风俗”、“清明粿的食材与制作”、“制作清明粿的方法”、“清明粿的形状与创新”几个研究小组,把发现性课题转化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依据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以学生的自主意愿为前提进行分组,分组后民主推选组长。在分组过程中指导他们根据:兴趣相近、特长互补、互相合作、人数适中的原则分组。第二步:方案展示、修改。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案,依据学生方案进行指点改进和评价。
  (2)分组活动,汇报成果。有了完善的活动方案,开开心心的分组活动就此走起了。可是很多孩子没有做过调查访问,我就给孩子们举同龄人成功的例子激发他们投入活动的兴趣,增强成功的信心。我们的郭元祥教授也说“老师应多与学生多协商,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所以,我又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了安全教育,提供了访问时的一些技巧及注意事项。
  孩子们有了这些技巧、方法的引领,在锲而不舍的努力实践探索中开始了他们的活动旅程:第一组的活动主题是“清明的文化与风俗”,这个小组主要是通过上网查找、采访学校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孩子、家长及身边的人来获取资料的。最后,他们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他们的活动成果。第二组活动的主题是“清明粿的食材与制作”。他们根据自己的实施方案,先在网上查询了解,又向自己的父母和食堂的阿姨了解到:馅分甜咸两种,甜馅一般有豆沙、桂花麻芯、枣泥等;咸馅用春笋、豆腐、辣椒,肉末、大蒜,腌菜等炒制备用。他们以图片和叙述的方式举例说明两种馅料的制作过程。面皮按颜色分大致有红、青、白三色。为了探寻青颜色的奥秘,我引导他们周末在父母的带领下,小组一起到野外挖取野艾。并且回家后根据调查的资料和采访来的方法与父母一起制作青面皮。最后,他們以图解法分享他们的成果。第三组活动的主题是“制作清明粿的方法”。他们先在网上查询初步了解了制作清明过的步骤,然后先后采访了父母、做清明粿的食堂阿姨、早餐店的师傅,在采访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容易忽略,这时,我就在旁加以引导,如:当阿姨说把面团分成小块时,我就引导他们追问大概要分成多大合适。最后,他们用现场制作的方式汇报如何制作印花清明粿。
  (3)创新制作,分享成果。这是活动的核心时期,我让孩子带好在家与父母一起揉好的面团和做好的馅料,到食堂进行实践制作。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指导:①“任务”让学生自己定。清明粿的形状各有不同,因而难易也各不相同,我让他们自主选择,量力而行。②“问题”让学生自己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有效地发现问题、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从而逐渐提高学习运用能力。如第三组中的一位同学在包好馅料后迫不及待地把面团塞进印花模具中按压,结果清明粿与模具粘在一起,难以取出。这时,我便问他:“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粘在一起?”“因为面团有粘性。”“用什么方法能隔离这种粘性呢?”小组讨论后得出要“涂抹一层菜油。”③“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我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引,将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大胆地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处理的方法。
  三、我们的展望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我们将运用这次地方课活动学到的方法,继续探索,去感受更加丰富、更加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四、我们的反思
  (1)选题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这样学生能够较好地操作,更有积极性。
  (2)重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关注过程、兼顾成果,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3)教师的指导要适度。地方活动课程重过程、重方法。应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活动情境,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今后,我们将不断地深入探索地方课程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使我校地方课程活动稳步而健康地向前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4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