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师德重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师生关系转变的现状问题入手,深入剖析当代师生关系中疏远、功利、对立的形成原因,进而引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其理论内涵以及对重塑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最后基于此理念,从高校教师的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从严执教。
关键词:学生为本;师生关系;和谐;师德
1 绪论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创新能力。然而,目前中国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结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产生了许多不利于增进师生关系的因素。师生关系当中,教师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校教师唯有以学生为本,遵守师德规范,才能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维护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 师生关系转变与问题剖析
2.1 师生关系由亲近转向疏远冷漠
元朝关汉卿的《玉镜台》中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者在古人心中与父母地位等同。这与师者的道德修养密不可分。例如推崇“仁爱之心”的孔子,以平等谦逊的姿态、因材施教的育人策略来推行为师之道,被奉为“万世师表”。反观当今高校师生现状,彼此关系冷漠疏远。究其原因,最为主要的是部分高校教师未明确自身的重要职责,未考虑学生的切身需求,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灌输,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模式,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情感反馈。
2.2 师生关系由单纯转向实用功利
唐代杰出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道出了教师的主要职责与单纯目的:[1]教书育人而无关物质利益或其他。例如著名学者华罗庚、唐有褀等为了祖国的建设,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投身于中国教育事业当中。再看当今高校,师生关系中夹杂实用功利色彩已成为典型问题。部分学生及家长通过送礼、请客换取老师的更多关注;部分教师则利用家长关系谋取私利,将学生培养成廉价劳动力,甚至由“师生关系”转变为“老板与员工关系”。可见,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侵入到高校环境当中,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逐严重影响了健康的师生关系。[2]
2.3 师生关系由和谐转向对立冲突
教师与学生间的对立冲突是师生关系崩坏的直接表现。当代高校中师生之间,老师体罚学生,学生伤害老师,甚至演变为激烈的肢体冲突或者弑师案件,例如:2007年的成都理工大学学生杀老师案件,2008年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杀老师事件等。我们在深表震惊与遗憾的同时,不得不反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与地位降低的根源在哪里?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3]或许师德的回归,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复兴,是重塑师生和谐关系的根本途径。
3 “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
3.1 以学生的需求为本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4]同样,大学生需求的类型也是层次性递进的。在求学方面,从希望轻松上完一堂课,到希望掌握专业技能,再到希望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希望轻松愉快,到希望更深入沟通,再到亲密和谐。作为高校教师,唯有充分认识到学生需求的复杂性与层次性,才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
3.2 以学生的个性为本
学生的个性特征因其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教育过程、认知能力等的不同而不同。[5]而高校相较于中小学的生源地域单一性而言,更加包容、开放,学生个性特征更为鲜明。倘若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潜能去挖掘其创造力,则难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以学生个性为本,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3.3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高校教育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更不是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终极目标,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与帮助,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发展。[5]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从机械式的任务式教学转向引导式教学,注重方法的讲解。正如古人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鼓励学生不断的学习、更新,提高学习的能力,从校园教师向人生导师进行转换。
4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道德规范
4.1 以爱之名——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最为重要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崇高而无私的,是从教育事业利益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去考虑;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广博而平等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无关学生差异,平等对待。教师只有诚挚的热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4.2 理解万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路径。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倾听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可用高姿态、语言暴力等摧残学生的情感、自信;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良好性格、处事能力的培养,通过正确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从严执教——全面要求
从严执教是教师道德的重要要求,严于律己,才能严于律他,教师首先要注重自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严格教育学生,在课程教学、作业批改、指导论文、教学实践等环节中,都应该做到严格把关。同时,要把握好执教分寸,注重方法与态度,不可体罚学生。唯有宽严相济,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总之,在新時期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浪潮中,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如何重塑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唯有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从严执教的道德规范,忠于教书育人的初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调节师生间的矛盾,促使师生共同提高,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帮宏,石中英.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06):50-53+49.
[2]郑寰宇,杨勇.理性与经验之辩:高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互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2):145-149.
[3]石莹.以法律己,以德育人——浅谈高校教师依法执教及师德建设[J].才智,2017(35):107.
[4]A.H.Maslow.1943.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50,370-396.
[5]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8.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5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