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钢琴教育教学中“心理营养”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钢琴教育是现阶段音乐教育的重点,在孩子成长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心理营养的提出则为钢琴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方向与指导,文章从此出发,首先概述了心理营养的内涵与特点,然后分析了心理营养在钢琴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原则,包括阶段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最后指出了具体的应用方法,比如注入人文精神理念、创设愉悦课堂氛围、优化练习曲目选择、注重学生自主训练等。
  关键词:钢琴教育;心理营养;教学应用
  钢琴作为器乐之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钢琴虽然传入我国仅有百余年的时间,但凭借着绝美的音色与宽广的音域,成功收获了大量拥趸,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此影响,钢琴教育也在我国普遍开展,不仅音乐院校纷纷开设了钢琴课程,社会教育中的钢琴培训机构更是多如牛毛,并出现了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报了钢琴班。可以说,钢琴已经成为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但就现阶段钢琴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儿童钢琴教育而言,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泛技术化倾向,钢琴演奏技能的训练以及钢琴等级证书的考取成为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钢琴教育日益枯燥化,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对此,心理营养概念的提出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心理营养概述
  (一)心理营养的内涵
  营养,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指生物所摄取的养料,比如对植物而言,阳光、水、空气就是营养,而对人体来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都是營养。现阶段关于营养的界定多是生理层面的,是维持机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养分。心理营养则是以人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而提出的概念,将生物学中的营养概念借用到心理学的范畴,将抽象的心理健康,或者心理发展要素直观化、形象化。作为教育学领域的心理营养概念,最早由林文采博士提出,他以亲子教育为研究对象,指出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基于此,他对孩子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要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对0-3岁孩子,父母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让孩子体会到我很重要。又如,4岁以后,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步形成,父母要与孩子维持亲近的关系,在赞美、肯定、认同中引导孩子的健康发展。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林文采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营养归纳为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连接、价值感、安全感五点内容。
  (二)心理营养的特点
  心理营养是跨学科融合的产物,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林文采关于心理营养的描述中,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特征,首先,阶段性。心理营养是支撑孩子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的要素,而不同阶段的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要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幼儿阶段的心理营养主要为父母无条件的爱以及良好的亲子关系,而青少年阶段的心理营养则为尊重、信任与自由选择;其次,渐进性。心理营养具有渐进性的特点,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与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心理营养的内容与外延也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心理营养的渐进性特点是孩子发展阶段性的表现;最后,深刻性。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健康要素,心理营养是孩子心理发展中影响最大,或者需求最为迫切的要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深刻性自然也就成为心理营养最为基本的属性。
  二、心理营养在钢琴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阶段性原则
  如前所言,阶段性特征是心理营养最为主要的特征,因此,在应用心理营养开展钢琴教育教学时,也需要遵循阶段性的原则,简单来说,便是根据孩子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给予相应的心理营养。比如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教师要以无条件的爱作为教学的根本手段,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爱,发展孩子爱的能力。
  (二)激励性原则
  肯定、赞美、认同是林文采五大心理营养的内容之一,与之相关联的教育方式则是激励式教育,以赏识替代批评是激励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钢琴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激励性的原则,善于发现学生钢琴练习中的闪光点,对表现优秀的孩子要不吝赞赏,而对表现一般的学生也要注意其自信心的维持,注重孩子的差异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钢琴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当然,激励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的夸赞,教师要善于在激励中融入指导,让学生有进步,有提升。
  (三)发展性原则
  现阶段的钢琴教育受技术化思潮的影响非常严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均将演奏技巧的训练作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发展性原则,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钢琴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借助心理营养概念的引入,从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钢琴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好学生的发展工作,使钢琴教育教学成为学生发展中的有力保障。
  三、心理营养在钢琴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注入人文精神理念
  钢琴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分支,既肩负着学生钢琴演奏技能训练的重任,更承担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职责,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钢琴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技术化倾向,和教师教育理念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因此,在心理营养的钢琴教育教学应用中,必须调整教育理念,将人文精神理念注入到钢琴课程教学中,凸显钢琴教育的人文价值,发挥好钢琴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文精神理念以人为核心,注重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师在钢琴教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换言之,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以钢琴教育中的艺术精神与文化思想来熏陶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心性;其次,坚持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活动要以爱为先,特别是对钢琴等艺术类课程的教育而言,更是如此。“无条件的接纳”是教师爱的表现,也是学生心理营养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一视同仁,接纳学生钢琴学习中存在的欠缺与不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关心与关爱,让学生在爱的熏陶下来开展钢琴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愉悦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的钢琴学习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的紧张感、压迫感,和课堂氛围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心理营养的补充也有着很大的负面干扰。因而,在心理营养的钢琴教育教学应用中,必须将课堂愉悦氛围的创设作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开展钢琴练习,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勇气与信心,也能让学生在钢琴练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愉悦课堂氛围的塑造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钢琴教育教学,归根到底,以学生的钢琴练习与自主发展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巨大转变;其次,培养学生的信任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是其钢琴学习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要以学生心理营养的补充为目标,重塑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的信任教师,与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相处;最后,培养学生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营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让钢琴课堂成为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区域,让学生自发地亲近钢琴教育。
  (三)优化练习曲目选择
  钢琴演奏训练是钢琴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演奏曲目的选择则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一直以来,在钢琴教育教学的曲目选择中都存在着唯技术论的现象,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演奏难度高,对学生演奏技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曲目,忽略了曲目的人文性,对钢琴教育人文价值的实现产生了不利影响。心理营养重视学生心理层面的发展,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因而在曲目的选择中要结合艺术性与人文性,重视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营养价值的曲目选择。比如,爱的能力是心理营养补充的重要目标,它要求学生能够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因而,在曲目的选择中,教师要注意以爱为主题的曲目,比如《献给爱丽丝》《爱的协奏曲》等,又如价值感同样是心理营养的主要范畴,教师要借助钢琴曲目的欣赏与训练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钢琴教育教学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动力,比如《克罗地亚狂想曲》、《革命练习曲》等。在正式的曲目练习之前,教师要做好背景分析与钢琴曲欣赏的工作。就以《革命练习曲》为例,这是爱国钢琴家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所创作的钢琴曲目,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教师在学生欣赏中要注意历史背景资料的讲解,让学生结合起义失败、华沙陷落的历史环境来深层次地理解曲目中所表现出来的激昂悲愤、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
  (四)注重学生自主训练
  学生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向独立的过程,从依赖父母、教师向独立的个体发展,而独立自主也正是学生心理营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钢琴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最为主要的方式则是将钢琴训练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岗前学习的主人翁,引导学生在钢琴训练中生成独立人格。首先,引导学生在训练中寻求灵感。所有艺术学习均需要一定的灵感,钢琴教育教学也不例外。灵感一方面和学生的天赋有关,另一方面则得自于广泛的训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训练,让学生在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来寻找灵感,提升钢琴学习的感觉;其次,指导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技巧。尽管针对青少年的钢琴教育并不倡导技术中心论,但钢琴演奏技巧的训练仍然是教育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演奏环境,让学生在多层次的练习中自主摸索钢琴演奏的技能,同时做好学生的演奏指导工作,针对学生演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必要的指导;最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演奏风格。钢琴演奏是一种个性色彩极为浓厚的艺术表现方式,举凡伟大的钢琴家,均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因而,在学生的自主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演奏风格的塑造,而这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独立自主人格生成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心理营养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方兴未艾的一种概念,它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钢琴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学生艺术修养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中的有效教育形态,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心理营养的补充与供给,从教育理念、教育氛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个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小中.艺术审美与心理营养[J].美与时代,2002,22:16-18.
  [2] 郭喜青.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谈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12-14.
  [3] 丛劲涛.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134.
  [4] 雷芳.鋼琴教学中融入心理感悟的探索[J].艺术教育,2013,01:78.
  [5] 孙芬兰.基于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钢琴教育人文内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51-53.
  [6] 谢南南.走出钢琴教育误区,注入人文精神理念[J].中国音乐,2005, 04:163-165.
  作者简介:窦瑾(1971-),女,河南修武人,大学学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2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