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概论在普通高校课程设置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时代普通高校是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场地,属于人类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改革内容。民族音乐也是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教育中讲究教学六艺,具体包含礼、乐、射、御、书、数,现代的教育体系追寻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不管从哪个时代来说,音乐教育都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环。民族音乐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关于音乐文化的凝练,在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中要加强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民族音乐概论是我国关于民族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对于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设置要做到统筹兼顾,从民族音乐教学中寻找突破口,进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的学习目光回转到音乐教学课堂,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民族音乐;普通高校;课程设置;研究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形式,音乐的好坏是直接靠听觉来进行判断的,通过力度、旋律以及速度等进行形式变化用以刺激听众感官,从而到达吸引听众注意,引起听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最好的检验手段就是“时间”,经历时间长河的音乐最终形成民族音乐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沉淀的音乐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音乐形式,经过时间的洗礼,民族音乐反而更有韵味,如何传承民族音乐,完成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该尽的义务。
一、概述
当前我国音乐艺术高校对于相关的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时间和教学深度等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民族音乐概论”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方面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也是相关音乐艺术高校硕士晋升的必考科目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视,近年来,相关的民族音乐课程设计明显增加。
为了强化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音乐能力以及相关音乐知识,高校要重视音乐课程设计,提升音乐课程设计的严谨性和逻辑性,重视民族音乐教学质量,完善民族音乐教学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二、普通高校民族音乐课程设置原则
(一)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原则
民族音乐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教授学生传统民族音乐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族音乐的魅力,鼓舞学生学习古代民族音乐优秀大师的音乐技巧,并最终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构成、秩序、造型和音乐节奏感等理解,并且也能够培养高校音乐学生的对于音乐观察力和评审能力。所以音乐课程的设置中要把民族音乐教学特点和民族音乐教学需求相结合,从而能够使得高校音乐学生对民族音乐表现特色有一个广泛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原则
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教师要引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启发式教学,此外也可以开展大量的关于民族音乐教学的科学讲座,可以让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有一个较为客观、较为广泛的认识,课程设置中可以放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不拘于某个特定的范围和空间,让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有质的提高。
(三)强调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原则
民族音乐概论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有特意的针对作用,针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作能力等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音乐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最终增强学生的对于民族音乐的感官。
三、普通高校民族音乐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目前普通高校对于民族音乐课程设置存在着重视不足的情况,课程设置比较随意,其中少部分的高校,特别是非艺术专业的高校对于民族音乐概论的课程设置可能会一年一改,没有一个定性的课程设计流程,课程设置很不稳定,并且有的高校对于民族音乐概论的课程设置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时分配不协调的情况,严重阻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单一
部分普通高校对于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只注重音乐基础能力教学,忽视了音乐素质教育,设置的课程缺乏创新,严重降低了学生的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生都表示课程的设置时间不足,课程学生跨度过大,有的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难点会增大,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甚至出现逃课现象。
(三)理论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特别是一些非艺术专业的普通高校在开设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的时候,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较少,这会导致学生的民族音乐理论基础不扎实,学生后期自行创作音乐的时候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为依托,最终的结果就是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作思维。
(四)实践环节重视不足
民族音乐概论作为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础课程,对于学习民族音乐等音乐艺术类的学生,它的教学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需多言,但是实际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对于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都忽视了教学课程设置,没有固定的教学和校验体系方法,对于教学实践环节设置明显不足。
四、民族音乐概论课程优化策略
(一)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概论课程
部分普通高校要对于民族音乐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白民族音乐教学的特殊性,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概论教学的教育观念,民族音乐概论教学和传统的广义上的音乐教学有着很多的不同支撑,应抓住民族音乐概论教学的特点,依据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置民族音乐概论教学课程。
(二)完善民族音乐概论的课程体系
民族音乐概论作为最基础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在进行设置的时候,要满足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求,设置目的有两个,一是满足夯实学生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打好理论基础保障;二是要让学生形成明确的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学习目标,懂得学生自身的需要。
(三)寻求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由于音乐教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音乐教学课程和舞蹈教学课程以及乐器教学课程等都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在民族音乐概论教学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其它课程的教学优势,注重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融合多门艺术学科为一体,最终引导民族音乐概论走向全面的教学方向。 (四)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在民族音乐实践环节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打好学生的乐理知识基础,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的对于民族音乐的思考以及创造力,在实践环节训练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还要不断鼓舞学生去发掘自己的音乐思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五、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深入研究
(一)开展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特长
上文已经提及了学生在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主体思想,让学生走进民族音乐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实际教学成果,更能活跃教学课堂氛围,让枯燥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且有趣。此外,还可以在课上或者课后闲余时间举行小型的民族音乐学术讨论,为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转换教学角色、实现合作教学
在进行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建立音乐教学氛围,转换课上教学角色,以民族音乐的某个教学点为例,课上引导出教学点后,让学生课后去搜集相关音乐知识和历史文化,回到课上再让学生自己去讲解,并对此做出感悟,课程的设置要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配合来完成,教学模式由启发式向合作式转变。
(三)深入教学分析、感悟音乐意境
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相对于其它的现代音乐课程教学来说,其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我国的民族音乐强调“音乐感悟”,探究“清、高、淡、远”的音乐意境,追求“气脉、神韵”等主观心理感觉。对于欣赏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要让学生调整身心,控制自身的思维方向,教师引导学生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独有的逻辑思维方式、陈述方式以及审美意识加以欣赏,这样才能体验民族音乐的文化韵味。
(四)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
现有的民族音乐概论课程讲解都是围绕固定的音乐教材,部分开设音乐教学的高校都是千篇一律的大班理论讲解,很多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都是照本宣科,缺乏深度,没有讲解更深层的音乐意境,所以对于这些落后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去改变它。原则上可以把课程分化成小班教授,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可以重点阐述,也可以结合实践课程进行先演后讲,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针对性地组织部分同学模唱一定的经典曲目,学习使用传统的民族乐器,从而保障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对于传统民族音乐丰富的感性体验。
六、结语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经由长久的历史发酵,在新的历史时代,传承和发扬是我们每一中华民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普通高校是最基本的教学场所,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相關的高校教师应对于民族音乐概论课程形成全面的认识,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依照课程设置原则,勇于改变现有的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教学误区,推动民族音乐向前发展,从民族音乐的教学课程中积极探索教学的真谛,逐步完善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要让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走向成熟,通力合作、勇于实践、敢于改革、善于创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胡诗红,吴志林.高校音乐设计课程设置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08.
[2] 姜蕾歌.项目共建式高校音乐设计课程设置实践研究[J].包装与计, 2013.
[3] 黄志华.高校设计艺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9.
[4] 赵嘉林.高校音乐教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06.
[5] 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6] 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音乐,2004,04.
[7] 王耀华.20世纪中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音乐,2000,01.
[8] 孙鑫.中关村第三小学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12.
[9] 冯英.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
[10] 贾冬.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课程的“通识”属性[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2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