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自我个性 挥动生花妙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写作本应该是一种灵魂的再现、心灵的慰藉。但是受到传统思维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高中生在作文写作之时只是照搬“优秀作文”的写作套路,缺少真情实感,脱离现实,套路化、模板化严重,缺乏兴趣,为应考而准备。因此,要提升高中生的作文写作质量,就必须改变高中生写作套路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让学生张扬个性,写出有灵魂、有深度的文章。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教學实践
《诗·大序》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表达方式。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从同一事物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不同的。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对议论文文体的教学,作文结构三段式,观点表述模板化,严重阻碍了高中生自我个性的发挥,不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仅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那么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个性呢?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自主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学生烹饪作文佳肴的米,要想让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写出自己的个性,就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让学生能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以充实的素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作文的真实性。
例如: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每周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对学生阅读的书籍也不再给出具体的要求。它们可以是高考作文素材,也可以是文学名著、唐诗宋词、国学经典等。但是,这种自主阅读活动也不是无目的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整理阅读笔记,将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或者是读到的经典句子记录下来,以方便日后回顾查阅。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组织个性化阅读活动,促进了学生阅读素材的个性化积累,帮助学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作文素材库,让学生可以在作文写作之时自由调动所积累的素材论证自己的观点,实现了学生作文表达的个性化。
二、思考生活,拓展写作空间
生活是写作素材积累的源泉,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就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以生活经历拓展学生的作文写作空间,以现实情感充实学生的作文情感,以生活气息增加学生语文作文的真实性描写和个性化表达。所以,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作文写作空间,提升高中生作文写作质量。
例如: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给学生留一些观察作业。观察的对象很简单也很常见,有时是身边的老师,有时是某一位同学,有时是教室里的花草。与此同时,我还告诉学生:“生活是单调的,也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生活,用心思考,自然可以在生活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精彩。观察不仅要做到‘眼到’,还要做到‘心到’。”另外,为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我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关注时事新闻、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培养学生用心生活、用心思考的美好品质,引发了学生对生活事物的思考,开拓了学生的写作视角,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促进了学生对同一作文素材的多角度利用,推动了高中生作文写作能力的个性化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美好品质,促进学生生活素材的不断积累和丰富。
三、回归心灵,培养人文素养
个性化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唤醒自我,回归本真”。而所谓的“回归本真”就是回归心灵。写作是为了满足个体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写作的视角、写作的素材也都来自个体的内心真实感悟,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活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理念,用心去写作。
例如:在一次名为“我想对你说”的主题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说:“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人,经历了很多的事。我想,每个人都给了你们不同的感受,对每一个人你们都有很多话想说,而这些话就是一篇独一无二的文章,下面就请大家用笔写下来吧!”
在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以“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展开作文活动,以平实、质朴的话语导入课堂教学,在激荡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作文创作理念,促进了学生作文写作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要想提升高中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就要注重对高中生作文写作的个性化培养。以自由的阅读方式、自主的思考方式以及发自内心的写作方式帮助学生写出自我、写出本真。
参考文献:
[1]张月辉.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寻求突破[N].发展导报,2018-10-30(018).
[2]赵晓凌.新时代高中作文写作技巧探究[J].学周刊,2018(32):135-136.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