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面临的教育对象是思维发展水平较低、活泼好动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要依靠兴趣吸引,因此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比较适合当前的教育活动。基于当前小学数学中寓教于乐教育理念的落实情况来说,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致力于课程改革事业,提升数学学科教学实践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笔者在下文论述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致力于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寓教于乐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希望本研究的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寓教于乐;小学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156-01
“激趣”是教育教学的生命,尤其是以小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我们更要重视起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利用客观的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良性影响。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之间有矛盾性,怎样解决这样的矛盾性、提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就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新课改影响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也看到了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弊端,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促进教学方法和内容趣味化的同时,完成学科教学目标是我们课改追求的目标。
1.游戏教学,寓教于乐中提高课堂效率
游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應用显然利于提升学科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因此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需求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实践的趣味性。比如《认识人民币》的课时教学活动中,我在课堂上分别写出了100元、50元、3元5角等数值,要求学生实施单位换算,学生在初步接触的时候,很容易在单位换算过程中出现混乱,因此我就趁机创设购物情境,学生分组选择角色扮演,学生、老板、老师等等,依据我提前准备好的商品标价和人民币,学生进入实际购物情境中,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起到优化学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2.巧用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还有一个有效且快速的方式就是设计课堂提问,营造悬念之后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这时候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可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如笔者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的相互改写”时,我给分数示例“13/16”,提问学生能否将这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在思考和计算之后,回答我说:“老师,这个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接着我随机要求几名学生说出一个分数,并要求学生重读思考刚才的问题。之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要求学生随机说出分数,我快速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验算之后发现我的判断快速且精准,我顺势提问学生:“在不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你们可以快速判断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吗?”学生表示否定,这节课就这样顺利导入了,问题情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增加生活化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就和现实生活具有很显著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集中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合理融入生活气息的路径。基于小学生的思维局限性,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性,如果想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解教学重难点,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新课标也提倡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契机,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学科的魅力,实现激趣目标的同时,降低数学问题的理解难度,体现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之间的巧妙融合。比如,“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的知识教学实践中,我结合班级植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知识,我提出了生活化的应用问题—学校组织三年级同学植树,在植树过程中规定我们种植树木的区域必须按照多边形分布,(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课件)二班植树区域的形状如下,你们可以帮王老师计算一下吗?深入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体现数学学习的意识和价值,这也是寓教于乐、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有效办法。
新课程改革影响之下,小学数学课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更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开始立足教学实际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旨在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的我们,需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趣味性的方法展开探究和分析,希望以上研究内容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月华,徐少鹏,张艳莉.谈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06):131-132.134-135
[2]毛建平,杜平,张瑞艺.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7.32(02):171-172
[3]司广梅,牛军祥,杨清清.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好家长,2015.12(42):365-3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3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