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发展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岭南传统村落见证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承载着岭南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指示“加快编制村庄规划,推行以奖促治政策,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 文脉主义的设计理念逐渐形成新的潮流,注重地域文化的设计诉求由之兴起,催使设计界反思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继承的缺失,并尝试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再现历史感、人文特征的新农村建设设计,本文借助分析国内各地新农村建设,尝试探讨岭南地区应吸取的教训经验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岭南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文化遺产;新农村建设
  1  引言
  广东省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南临南海,是我国古代内陆地区与海外商贸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策源地,以及我国三大侨乡所在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出大量特色鲜明的广东古村落。
  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立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2017年,《关于2277 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实施方案》——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促进农民脱贫奔康致富。
  村落作为传统农耕生活载体,是岭南文化的物化积淀和有力见证,是岭南文化的根之一,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
  2  国内传统村落的现状问题
  2.1  规划难以落实,建筑师“消费”了乡村景观
  在全国范围内,村落既各有特色,但又有很多一致的问题。目前在建筑领域仍是以“物”来看待传统村落,村落的空间、建筑并不只是物质场所,“形由心生,村落是虚的东西的物化”,文化内核发生变化,外貌必然发生变化。看待乡村要从多种立场和角度来看,比如站在祖宗、今人、未来的立场;站在局部、中观、宏观的立场;站在政客、理论、产业的立场;站在村民、外来者的立场。不同的立场得出的结论会不一样,比如浙江有传统民居低成本改造实验,但没有人愿意待在老房子里,住在老宅里的老人多是被儿孙抛弃,现在大量改造老宅的“网红产品”和创客空间,大家很高兴,但政府、村民、保护学者,到底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基础理论未解决,带来了各种实践中的细枝末节的问题。
  “对乡村做外部干预不能用城市的方法”,原因在于“城市可以离开土地,乡村不能离开土地”。在贵州也进行过入村设计,“矛盾在于选址和规模”,选址受宅基地和自有农田位置的限制,而规模则超太多,在农村建房很难控制,对现状违规建房有点无可奈何。
  2.2  乡村社会人才凋零,乡村干部队伍培养缺失
  传统的观念,也与乡村中教育、医疗设施缺失有关,有钱人都进入了城市。此外,政府在扶持乡村产业方面的成效也不大,回来的人养羊,但卖不出去,最后又走了。生态博物馆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传承,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作秀”,保存了“变异的种子”,但就算作秀,也要认真的作秀。此外,生态博物馆还担负了部分公共服务和社区发展的任务,比如垃圾收集处理、农产品开发等。地扪生态博物馆100年后的价值在于持续的观察和记录。
  一是传统村落公布了4000多处,缺乏真正的传统村落规划师,成都正在招募乡村规划师的志愿者团队,年薪14万,是有吸引力,但招募过去的人并不一定懂得乡村;二是国家在传统村落投入超过了150亿,最后都砸在砖头、水泥和橡胶管上。
  2.3  乡村专业建设人才短缺
  乡村建设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在具体落实工作中必然面临诸多困难,覆盖面较广,包括农业、林业以及水利等诸多方面,然而,若在该项工作中尚未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队伍,以实现对相关项目具体实施的有力监管。
  在人力保障不充分的条件下,有些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陷入被动,难以甚至根本无法落实。随着农村青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专业人才短缺之类的问题也愈发严重了,这给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造了很大的困扰。农村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乡村建设工作中两大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  乡村传承发展中的创新思维模式
  3.1  从乡愁到乡创的发展
  “乡创”一词有双向含义,在我看来,建筑师将设计带到村庄当中本身算是一种乡创;返回家乡的年轻人经营民宿、发展旅游,这种创业更是一种乡创。从这个意义上将,文村是一个乡建推动乡创的成功案例。因此,看一个乡建是否成功,不应单单从建筑本身去评判设计是成功还是失败,而要从项目带来的后期的社会经济效应上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如果设计者能保存一些传统、美好、自然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乡建便是成功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事情。
  3.2  乡愁的经济文化发展
  乡愁经济最终还是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因为自身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从某种角度讲,社会资本进入乡建和乡创更看重的亦是这里的人文情怀。文村火了之后,有些社会资本想进入,想在当地再搞几个相似的复制品,听说也有人想买这十四座民居的使用权,但遭到了村民的拒绝。这说明村民的认同感已经产生。反之,如果没有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没有留住原住民在此居住生活,那就仅仅是一堆死的建筑博物馆,没有“留住乡愁”,是很难吸引太多的社会资本注入。
  4  岭南传统村落保护与整体设计建议
  4.1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尤其是土地制度与城乡制度
  “乡村是依托土地存在的”,传统村落的保护要从“土地制度”、“城乡制度”方面多发声,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可以考虑乡村土地的购置,将一些集体土地变成国家土地,一些农田收归国有,农民可以再租地去种。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取消农村户口,农村土地也将面临着一些产权问题,1995年前的人有土地,95年以后的人没有土地,将来都是问题。文物系统介入传统村落保护时,福建、贵州都有过因保护而调整宅基地的政策。岭南地区也需结合当地情况,顶层规则设定好,下方各区各地合理细化制度解决具体问题。
  宏观的顶层设计很重要,但也很难,现在是各个部门共同管一个村,很难管得好,传统村落中应该建立良好的收储制度,比如有价值的民居等。
  4.2  设计离不开发展,有发展才能有设计
  很多文章和专家观点上都谈到,“在乡村搞文化遗产保护,不谈发展是行不通的,都是空谈”。在文化的保护中,“发展应放在重要位置,甚至发展比保护还要重要”,“经济发展差异大或许会是压垮贵州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后一根稻草”。外部社会看待乡村,主要是谈利用,消费这种文化,所有的文化区域都在扶贫,所以要尊重自我发展的意愿,“文化尊重就是尊重人的发展诉求”,但在面对工业文明和自由市场时,进入乡村社区,不能削弱其博弈的能力。过去好的村子都有经济支撑,侗族地区的寨子,比如有木头产业等,现在谈保护也不能离开发展。岭南地区也需要找到自身的产业结合发展,才能更好传承本身的岭南文化,让更多人来了解岭南地区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 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4(4).
  [2] 朱雪梅,林垚广,范建红,王国光.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05~113.
  [3] 徐明煜.广西传统古村落生态与建筑的艺术保护发展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7).
  [4] 任芮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9).
  [5] 论坛纪要|“乡村文化遗产的未来“——堂安生态博物馆夏季论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0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