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体育运动安全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學生安全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头等大事,甚至安全教育已成为部分学校的日常课程。而以户外运动为主旋律的体育与健康课堂,一直是学生安全隐患的高发地。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学校和每位体育教师不容回避的棘手问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呼喊口号和机械式的理论灌输,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集合,需要体能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家庭和学校互联互通,即“强体能”“重课程”“家校联动”共同作用,三管齐下,方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体育 运动 安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7(a)-0120-02
1 “强体能”,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
校园里,“豆芽菜”和“小胖墩”型学生数不胜数,一碰就倒、一摔即伤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身体素质差是根本。体能是安全运动的基石与保障,越是提高不重视体能,身体的素质越差,防范危险的能力也越差。由季浏教授编著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特别强调,每节体育课至少有10min的体能练习,每节课的平均运动密度在75%以上,运动强度平均心率在140~160次/min。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已经将体能模块纳入了必修必选项目。这一系列的举措足以说明了体能的重要性。
1.1 体能可以提高运动技能,减少运动损伤
提高体能可以有效的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运动中,拥有良好运动技能的人,会遵循运动规律和正确的发力原理,做出合理的技术动作,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如体操中的滚翻练习和杠上练习,时常会让教师和学生们却步,因为一旦学生对低头含胸动作掌握不好,就很有可能在滚翻时伤及头颈,一旦学生在杠上的技术动作掌握不到位,就很可能会造成落杆并摔伤。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运动技能,以有效的减少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
1.2 体能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俗话说,千般爱护,莫过自护。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与身体素质密不可分,身体协调灵敏的人,可以快速躲避危险。肌肉力量强大的人,碰撞时一般不易受伤。身体素质好,显然具有了更好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体能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源泉。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在体能练习中得以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的将发展体能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进行教学。有效的开发补偿性体能练习、课上练习甚至布置体能作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素质,从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1.3 体能可以培养心理健康,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体能的提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是要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才能获得的。艰辛的身体练习让身心不断地接受着极限的磨砺,身体素质不断增强,情绪更加稳定,意志更加坚韧。健康强壮的体魄保障身体能从容地应对激烈的对抗与比赛,稳定的情绪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专注远离危险,顽强的意志能够接受挑战克服挫折。哪怕有一些小伤小痛,也比常人更有忍耐性和恢复能力。如长跑一直是让师生头疼的运动,途中摔倒的、跑完呕吐的、晕厥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经过长期训练后,身体素质不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应提高,运动后身体不适现象会逐步减少,直至消失。
2 “重课程”,形成安全与自护的能力
安全与自护的能力如何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是个极好地根据地。体育与健康课堂应坚持把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运动,从而形成安全的运动习惯。但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堂重体轻育,过分强调技能学习,技术动作要求高、动作难度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等,不利于学生健康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更让学习脱离了生活实际。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聚焦生命价值,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应能解决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应用中学习并获得真是的体验,从而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2.1 深挖课程资源,筑造安全意识的温床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磨砺健康体魄,还可以掌握健康知识,提高运动认知。教师既要在实践课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要有在室内课及课堂以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意识。如在室内课中,以互动讲座、演讲、案例分析、小品等多种形式,开展运动安全知识的普及。在课堂外,以问卷调查、黑板报、宣传册等形式,开展运动安全知识的宣传。
2.2 狠抓课堂常规,有效提高安全意识
体育课上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与课堂常规的疏忽有着密切关系。课堂上不注重安全教育,活动前后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事故后,没有认真分析反思是运动安全事故频发的关键原因。伤害事故始于日常的疏忽大意,建立规范的课堂常规可以有效的减少或避免事故。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形成运动前热身,运动中专注,运动后放松的良好运动习惯。重视提高学生的专注度,设置不同的呼应信号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呼之则应、叫之则停。关注规则教育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合作类游戏与比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在分组活动中,形成网格化安全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个人与团队活动、器材的规范使用等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关爱他人。 2.3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实践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运动技能练习中,强调技能的结构化学习,重视技能生活化运用,创设复杂的游戏与比赛场景,让技能得以灵活运用。如将消防逃生、防暴防恐、运动伤害预防与处理等活动以游戏与比赛的形式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在危险来临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伤害处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滚翻后,将滚翻练习应用于障碍跑中,模仿跑步时的意外摔倒,将滚翻习得的技能进行生活化的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打造了随处可见的安全意识教育平台,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安全认知,培养了学生的风险预估与自我保护能力。
3 “家校联动”,立体式宣传安全教育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安全。校内外一体化的安全宣传与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手,互联互通,共筑安保长城。安全起于重视,事故源于麻痹。课内外、校内外多方渠道共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克服麻痹思想,从思想上重视安全,从行动上落实安全。
3.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安全教育父母先行
学校不仅要对体育课堂进行监督和管理,还要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家校联动的安全宣传工作。将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深入了解安全教育之责,指导家长参与学校的安全监管。将家长送出去,在家中或户外活动时,及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家长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安全。如登山时,要关注孩子的鞋子是否打滑、爬山是否注意力集中等。
3.2 社区运动场是学生课余生活的活动港湾,也是安全教育的好场所
社區的活动器材越来越丰富,但配套的安全管理却成为了短板,社区不仅要定期的检查体育设施的安全情况,对不合格的设施要及时处理,还要加强对体育设施的安全使用,进行说明与管理,可以引导家长和孩子们参与到体育设施的管理中来,如社区足球场踢球之前,让孩子仔细检查和清理场地上的碎石和垃圾,有意识的让孩子成为运动安全的自护者。
参考文献
[1] 康宁.浅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安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7(20):132,134.
[2] 王晓春,范巍,孙永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2):138,142.
[3] 王逸潇.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9(6):1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3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