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探乡土素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帮助学生走出教材、回归自然,走入生活,感受人文,才能让思想品德课程走进学生的心中。乡土素材为学生所熟悉,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进而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笔者不断探索。本文以笔者本人的一次实践来谈谈如何让乡土素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 乡土素材 永宁古卫城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081-02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因此,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促进学生品德与智力的发展。
  乡土素材的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世界,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乡土情结,培育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亲情观念,浇灌学生的情感土地。作为从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我,一直在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下面我以自己设计的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例,分享我是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素材的。
  一、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更新乡土素材利用观念
  (一)分析教材,树立课程资源观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教学提出“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感受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传统美德的品质,这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文明自豪感有很大的帮助。
  本课主要解决的是文化认同感的问题,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若教师照搬照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很难落实课程教学目标,未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无法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功能。
  (二)分析学情,明确乡土素材使用的必要性
  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的学习,学生知道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因此,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尚未能升华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不够到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学生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的忽视身边的中华文化,忽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面对这样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结合的重大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中,中华文化是遥远的,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空洞的说教。学生们平常在校学习任务多,休息休假的时间也多数是玩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很少参与文化活动。即便是身处乡土文化当中,也很少有自觉的意识去了解和认识乡土文化;家长们在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中很少向自己的孩子讲解乡土文化,我们的乡土文化对孩子们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唯有接触、才能了解,唯有了解,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才会产生深厚的情愫。在本课中对乡土素材的使用,从学生周边的中华文化入手,会增加学生的中华文化的亲切感与熟悉感,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乡土文化,了解我们的乡土文化,进而意识到中华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中华文化对我们个人、国家和民族乃至世界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简而言之,对乡土素材的使用,有利于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品德与智力的发展;有利于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赋予学科课堂无限生机与活力。
  二、整合知识,搜集素材,合理利用鄉土素材
  《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分为两目内容,第一目“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从是什么(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什么(中华文化的特点、力量、地位、作用)为线索。第二目“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从是什么(传统美德的内容)——为什么(传统美德的作用、品质)——怎么做(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为线索来设计本堂课。
  笔者生活在“东南第一卫所,滨海千年古镇”——福建石狮永宁古卫城,古老的卫城在历史的发展中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古卫城中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古镇民俗,展现着中华文化力量;城隍文化,发挥着中华文化的作用;古镇景点,传颂着中华传统美德。经过材料的搜集与筛选,笔者从古镇民俗、城隍文化、古镇景点三个角度入手设计了这个课题。
  (一)看古镇风光,叹灿烂文化
  据书籍记载石狮永宁古卫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采用《古卫城,新未来》永宁镇形象宣传片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视觉震撼下了解身边的中华文化,感受到中华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是遥远的空洞的理论,意识到中华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机体,从而增强文化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心。
  (二)谈古镇民俗,感文化力量
  明朝嘉靖年间至今,永宁老街的居民延续着“洗街”的习俗,相传当年倭寇血洗永宁城,水关沟里鲜血成河,下了两天的倾盆大雨。自此,“陷城洗街”就成了永宁当地独有的民俗,时至现代仍有文人写下“小镇沧桑故事多,鳌城喋血抗倭魔。洗街永记乡仇恨,除寇仍须紧握戈。”的诗作,通过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以传承百年的习俗文化帮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熟记悲愤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三)读城隍文化,悟文化作用
  “城隍文化节”是每年永宁古卫城的重要活动,这日游客如织,闽台两岸交流互动。永宁城隍庙始建于1387年,630多年来香火不熄不灭。城隍的从善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城隍文化交流已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以此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对个人对国家乃至对世界的作用。   (四)赏古镇景点,说传统美德
  “尽瘁捐躯”摩崖石刻,诉说着沈葆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夫第”诉说着林氏父子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和热心公益的美德;“董云阁故居”诉说着董云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邻里井”诉说着旅菲华侨陈氏与人为善、互谅互助、邻里和谐的优良品质。在本课的设计中,带领学生欣赏古镇景点,认识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走出教材、回归自然,走入生活,感受人文,让传统美德走进学生的心中。
  三、深入反思,寻找对策,探乡土素材的运用
  通过《灿烂的中华文化》课题的设计,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乡土素材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掌握课程资源开发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想入素材,才能设计出富有乡土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一)注重收集,有效归整乡土素材
  笔者认为,要搜集乡土素材就必须对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阅读、剪辑各类相关资料,及时归整素材,合理结合教材,实现乡土素材与教材的有效结合。通过这样的搜集与归整,有利于教学中素材的灵活使用。
  (二)提高能力,科学利用乡土素材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利用乡土素材的能力,树立利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增强利用乡土素材的动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思想品德课堂。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加强学习,熟练运用乡土资源的方法,同时还要主动融入生活,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积极搜集、挖掘与思想品德课程有关的乡土资料,积累豐富的素材。并能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选取适用的乡土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乡土素材
  乡土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乡土素材中的各类信息,将课内和课外巧妙结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乡土素材,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乡土素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乡土素材,不断创新,一定能使思品课教学才最终走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成其灵,成虹.让乡土文化落地生根.中国教师,2016(16)
  [2]石狮市人民政府官网.永宁古卫城,201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