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干净整洁的班级环境,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会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就像潜流一样,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们能够在小学时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那么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班主任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小学 班级文化 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017-01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反映着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风和学风中。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形成了班风,而班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成长与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风班貌,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首先,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建立阅读卡,阅读卡上要清晰地记录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名称和时间,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语文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小学生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阅读卡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启发,还有利于学生做好阅读计划,并积极地付诸实践。
  其次,班主任可以组织书写竞赛活动,规范学生的书写。字如其人,干净规范的书写,让人赏心悦目,而混乱不堪的书写,则会给人不良的感受。班主任可以通过书写竞赛,优秀书写展示等活动,促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養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再次,班主任可以在班级范围内组织“德育小标兵”的评选活动。学生可以自荐,也可以举荐其他学生,讲述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的好人好事。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认真遵守校规、班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而才会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良好意识。
  首先,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明确版规以及奖惩措施。新课标背景下,班主任不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班会之前,班主任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制定班级纪律,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打架斗殴,……班主任还可以要求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制定奖惩措施,一学期之内没有违反班级纪律的话,会受到什么样的奖励,如果违反了班级纪律的话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等。学生自己制定的班级纪律,学生就会自觉遵守。
  其次,班主任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班级学生互相提醒,互相监督。班主任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学生一个学期内无违反班级纪律的行为,那么不仅学生个人会受到奖励,整个小组团体都会受到奖励。相应的,如果出现违纪行为,整个小组学生都会接受处罚。
  三、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环境文化是学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硬文化。干净、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进而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至高境界。
  首先,班主任要注重班级卫生清洁的保持。干净整洁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必备的条件,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班主任要做好环境保护的榜样,如班主任要及时捡起掉在地上的碎纸,要将废纸扔进垃圾桶……班主任的这些行为,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实践于自身的行为中。
  其次,班主任要注重黑板报的宣传引导作用。黑板报上的文字和图画,会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因此班主任不妨放手,让学生全面参与到黑板报的制作过程中。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制作手抄报,然后在班级范围内通过公开选举的方式,确定出最终的优秀作品,将其复制到黑板报上。学生们会积极地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绘画能力以及设计排版能力均会得到有效发展。
  总而言之,班级是塑造人、培养人的摇篮,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班集体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让良好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伟贞.让每一个孩子有个性地成长——中星小学“和雅”班级文化建设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8(01)
  [2]陈霞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甘肃教育.2015(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7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