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核心因素,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动机具有导向作用。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思政课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整合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建立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引导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03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1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价值观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认知事物、判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个人动机有导向作用,支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对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起决定作用,从职业选择的角度看人生态度、人生目标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观,其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认知和选择。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出,大学生一般年龄阶段在18-25岁之间,职业价值观逐渐成形,个体能力急速提升,职业兴趣趋于稳定,对职业生涯有了一定的预期。国内众多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大量研究。北京大学团委对90年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其职业选择主要偏向于个人发展、经济利益和就业地区,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2000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多以经济收入与福利条件、个人实现和自主程度作为职业选择的主要标准,而降低了对职业与专业的匹配程度的要求。
   学生就业作为应用型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各高校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研究当前环境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特点,了解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机制,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以此为指导,正确择业就业,更好地发挥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一)追求现实,强调经济收入
   大部分学生存在享乐主义倾向,过分看重经济待遇和物质条件,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只看眼前,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一项调查发现:经济收入的高低成为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择业的第一标准,因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成为毕业生理想的择业圣地,而选择去农村等困难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由JohnE.Oliver将个人价值观划分为政治型(Politieal)、艺术型(Aesthetic)、社会型(Social)、研究型(Theoretical)和经济型(Economic)五个维度的偏好,理工科大学生的价值观偏好排名依次为经济型、研究型、社会型、审美型和政治型。
   现今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力成为人们维持稳定生活最有力的保障,其经济收入多少也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现在大学生在追求经济第一的实用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但对于不同专业方向,其价值观依然有所差异。工科生呈现“实用型”,理科生呈现“科学型”。
   (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
   部分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社会及他人的肯定。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以“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38.65%)、“经济收入高”(34.43%)、“能实现个人抱负’(23.88%)作为主要参照标准;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动机进行职业选择的的比例最低,只有3.04%。
   (三)自主性职业价值取向与现实相矛盾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和选择。在择业竞争上,既想主动竞争获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的信心和勇气;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发挥专业特长又有放弃专业、准备改行的心理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成因分析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正处于一个信息爆发的时代,各种思想、价值观等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校园,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平等观念和效益竞争意识,与大学生自幼接受的利他教育产生矛盾冲突,为了适应社会,他们急速吸收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观念,使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同时,当代大学生迫于生存压力,在择业时更注重经济收入;再者,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传媒高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接受者海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良莠掺杂的西方文化直接冲击传统的观念,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高校是大学生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培养的主要阵地,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主导力量。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大学生教育采用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方式,没有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没有很好地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在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中,在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忽略了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大学生受到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变特征,对接受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意识淡薄,而且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家庭观念等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
   (三)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挥具体作用,有着重要影响。潜移默化的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父母及其他长辈以职业及其附加的地位、荣誉、薪资为标准引导大学生职业选择,同时父母以其自身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验帮助大学生选择职业,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生活需要,少走弯路,而忽略了大学生独特的个体特征,也很少兼顾社会价值。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导
   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起决定作用。大学生要选择一种既符合个人意愿又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学期间是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应担负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的主要责任,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设置丰富的大学校内文化及科技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影响个体的思维活动,是个体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价值指引,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型和稳定,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改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有获得感,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反感,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并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内涵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学生。
   2.加强课堂思政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应仅限于思政理论课程,更应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使得思政教育在时空上进一步拓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增强思政教育的覆盖面,见缝插针式的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思想信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3.加强校园思政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校园是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的场所,其活动的主要范围同样也在校园之内,学生相互交流、参加社团及学术活动.相关比赛等对于个人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至关重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将高校的文化和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落实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深入到学生参与的所有活动中,使其转变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信念追求,提高思政教育的广度和实效性,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二)加强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教育
   1.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在注重职业生涯理论教育,同时应加强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多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国情、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幫助大学生认清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正确的成长与成才道路,增强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
   2.充分发挥高校在职业价值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校内教学活动以及课外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建立科学的价值观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动员社会和家庭的力量,搭建一个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的教育平台,与社会相关人士、机构充分合作,建立密切联系,实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校内校外相互配合的全员指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告知家长,并通过沟通协商,相互配合实现学校、家庭教育内容的一致和互补,关心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共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进行专业兴趣的引导,将专业学习转化为兴趣驱动,通过课外科技活动、企业的实践学习,激发学生追求个人抱负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将职业价值观引导贯穿到高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四、结论
   大学生作为社会和市场人才需求到主要力量,其就业问题广受社会关注,如何使大学生就业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提高,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成为高校、社会以及各个家庭当务之急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主动出击,紧随时代特征,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影响因素,在高校教育中,应两手抓“抓以专业教育为主知识教育”和“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思想教育”,同时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资源,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能够处理好个人职业价值观与个人兴趣爱好、经济收入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郑伦仁,窦继平.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量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70-75.
   [2]余华,黄希庭.大学生与内地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0(6):739-740.
   [3]屈家安,郑行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5):65-71.
  [4]吴洪富.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22-28.
  [5]郑静.95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4):241-243.
  [6]李颖,王文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培育——基于北京地区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2):118-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8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