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又是其中的重點和难点,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牛鼻子”。生活教育理论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核心价值观是从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它本身来源于生活,要想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就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将其内容以恰当的形式再还原为生活,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借助这一策略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学,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生活中亲身体验和感悟,从而达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并自觉遵循。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8-0151-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中央着力强调要通过教育使核心价值观能够“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但是近几年来,“入脑”“入心”“入行”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已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一块短板。要想取得更好效果,需要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为突破口。实践证明,价值观念只有获得人的内心认同,才能被人自觉奉行,转化成实际的行动。
  一、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牛鼻子”
  引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突破口是增强认同感。宣传和普及好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它实现了“入耳”,只有进一步“入脑”“入心”才能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再进一步“入行”才能达到推行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提高知晓度只是手段,提高践行率才是最终目的。通过手段实现目的,还需要一座桥梁——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因此,研究怎样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是当务之急,是“牛鼻子”。
  价值观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它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只有让受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达成认同,才会真正内化为其稳定的认知,外化为其相应的行为。价值观教育的最佳策略是——“回归生活”,将价值观蕴含的价值原则、价值选择、价值倾向还原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生活场景中进行体验、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合者认同,不合者弃之。
  二、生活教育理论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生活教育理论能有效增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陶行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源于他的教育实践,颠覆了许多既有的教育主张,深刻阐述了教育与生活、与社会、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观”。它揭示了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的内在有机联系,——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围绕生活,教育为了生活,教育引领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源于社会,教育依存社会,教育服务社会,教育引领社会,教育回归社会。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宏观上为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提供了思想方法,即教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与生活相融合。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对于价值观与品行来说,生活本身就是最鲜活的教材,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就是一所开放的大学校,社会环境就是最真实的育人环境,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而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相隔离,尤其在价值观教育和品行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使教育内容回归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融合。
  “教学做合一”——微观上为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它在微观上为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了行动方法,即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教与学,以生活实践为教育背景,教育环境,变要我践行为我要践行。在增强内心认同感的基础上,实现由自觉认同到自觉践行。
  三、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策略
  比较可行的策略是“还原策略”。核心价值观是从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它本身来源于生活,要想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将其内容以恰当的形式再还原为生活。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切源于生活,一切为了生活,借助这一策略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学,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生活中亲身体验和感悟,从而达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感并自觉遵循。具体地说,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家庭成员交往、社会交往、成长成才等生活实际。将核心价值观还原为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自身、他人和国家、社会,违背核心价值观,就会有害于自己、他人和国家、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的生活体验中形成感悟,从而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最终完成“认知—认同—践行”三部曲。
  陶行知提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首先要从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过与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生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生活
  我们想要学生认同并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那么我们就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生活。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富强的生活,受富强的教育。从远处说,过去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富强才能自立,这是我们必须追求国家富强的最深刻最直接动因。从近处说,2018年以来,美国以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为发端,打响了对中国崛起进行全面遏制与围堵的战役,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内外部困难,你不富强,就会被富强者遏制围堵。要引导大学生追求国家的富强,致力于实现祖国富裕强大,就要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中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了解产生贫富差距的多重原因,树立靠守法合德劳动奔向富裕的目标和追求,懂得守法合德创富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愿意尽己之能帮助真正的弱势群体,不为暂时的贫穷而自卑,不因富裕而自傲,能正确看待财富,形成正确的财富观。让学生在追求富裕的生活中接受富强的教育,树立守法合德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认同并践行富强的价值观。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民主的生活,受民主的教育。过民主的生活,就是要学会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自己当家做主,在成熟思考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家庭中,营造父母与子女平等的环境,在孩子有选择能力的问题上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承担责任能力。在校园生活中,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的氛围,在大学生有识别和选择能力的范围内,涉及学生权利和利益的事项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利,让大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运用好民主。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要积极创设民主的环境,让大学生在行使法定权利中体验到自己是实质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国家的主人,依法享有权利,依法承担义务,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让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接受民主的教育,认同并践行民主的价值观。
  3.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文明的生活,受文明的教育。从野蛮到文明,是人类的一条必由之路。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用文明驯服野蛮的历史。引导大学生过文明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应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家庭要形成崇尚文明的氛围,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和道德意识,从生活小事、细节做起,能较好地遵守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规范。事实证明,这些本都是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完成的任务,到了大学阶段很多学生还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这是家庭教育的重大失职。大学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播好人类的文明成果,引导大学生尊重文化,崇尚文明,锐意进取。社会更应该大力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营造崇尚文明的风尚,使整体社会风气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只有三方面并举,才能让学生在文明的生活中接受文明的教育,认同并践行文明的价值观。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和谐的生活,受和谐的教育。和谐是一种不同而和的状态,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尊重差异性之上的追求同一性,是“不同”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异见共存,求同存异。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人与他人要和谐,人与自身要和谐。和谐不是要也不可能彻底让矛盾灭绝,而是要让对立面找到统一。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在校园生活中,要营造师生、生生之间和而不同的氛围,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学术观点,都要倡导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在社会生活中,更要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相互尊重,谐和共融。让学生在和谐的生活中接受和谐的教育,认同并践行和谐的价值观。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生活
  我们想要让学生认同并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那我们就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享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生活。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自由的生活,受自由的教育。孔子对自由的内涵做了一种独特的诠释——从心所欲不逾矩。它是在不逾矩的前提下的从心所欲。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自由和纪律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陶行知当年在办学中就非常好地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既有纪律,又有自由,自由是“规则内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不是完全放任的自由。陶行知在当年的晓庄师范倡导学生自治,校规应该由校方和学生共商制定,制定好后,就是为学生的自由划定边界,边界以内,学生享有自由;逾越边界,就会受到惩罚,失去自由。如果我们能深刻地揭示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恰当地处理好享有自由与不逾边界的关系,就能让学生理解自由的真谛,让他们在自由的生活中受自由的教育,认同并践行自由的价值观。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平等的生活,受平等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核心是人格尊严上的平等,是法定基本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平等要求我们反对歧视、反对等级观念、反对特权。根据党的性质和宗旨,我们的社会应该打破一切特权,实现平等。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也要努力营造出师生、生生人格尊严平等,以及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平等的校园中受平等的教育,认同并践行平等的价值观。
  3.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公正的生活,受公正的教育。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平按纵向分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按横向分可分为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程序公平。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做到个人心情舒畅,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大学校园里是否有公正,影响着学生对社会是否有公正的判断,只有让他们在大学里感受到公正,体验到公正,才有可能使他们相信社会有公正。只有他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才有可能以公正对待他人。大学要营造公正的校园环境,在教学管理、成绩评定、入党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学生在做事公正的校园中受公正的教育,认同并践行公正的价值观。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法治的生活,受法治的教育。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即社会治理遵从法律而不是遵从于领导人的个人意志。人治还是法治是区分专制与民主的标准,是判定一个社会是否跨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希望学生认同法治,首先就要在大学里构建起法治的基本框架,依法治校,使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员工的职业行为服从于依法治校的规则章程,使校内的“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全体师生的尊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法治的校园中受法治的教育,认同并践行好法治的价值观。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生活
  我们想要让学生认同并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那我们就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生活。
  1.怎样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爱国的生活,受爱国的教育。爱国是个人层面最基本的价值要求。爱国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如何把爱国这一宏大的主题具体化为学生可感可行的要求至关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爱国”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后,爱国就会具体地表现为爱自身、爱家庭、爱家人、爱他人、爱学校、爱单位、爱家乡、爱自然、爱社会……爱国的情怀是在这一系列有爱的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维护国家尊严是爱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提升自我做起,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提高才干就是爱国,弘扬社会正气,让学生在爱自身、爱家庭、爱家人、爱学校的过程中学习爱,在有爱的校园中受爱国的教育,认同并践行爱国的价值观。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敬业的生活,受敬业的教育。敬业是对已经就业者的要求。对大学生来说,敬业主要应表现为乐学。因为学就是大学生的主业。大学要端正学风和校风,在学生中营造以“学”为中心的氛围,创设以“学”为中心的校园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与成长成才,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才干,让大学生在勤学乐学的生活中接受敬业的教育,认同并践行敬业的价值观。
  3.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诚信的生活,受诚信的教育。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国无信不稳。诚信本应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但我国却存在着大量用失信恣意破坏市场经济,破坏社会道德基石的现象。这对大学生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也在抵消着正面教育的效力。从校园生活着手,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努力践行诚信。言必信、行必果。学校对师生讲信用,教师对学生讲信用,学生之间讲信用,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要诚信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很多人最后又做出了失信的行为。克服知而不行的有效举措在于构建让诚信者受益受奖、失信者受损受罚的利益机制,并将这一利益机制引入大学校园,让学生在讲诚信的生活中接受诚信的教育,认同并践行诚信的價值观。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过友善的生活,受友善的教育。友善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价值准则,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倡导的“仁者爱人”思想,是它的现代转化。社会中的等级差别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严酷的社会竞争也对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对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良性的竞争,不做恶性的竞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善待自己的同时,善待他人。让学生在充满友善的生活中接受友善的教育,认同并践行友善的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率,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以增强认同感为突破口,努力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宣传教育可以达到入耳,入耳是为了入脑入心,入脑入心是为了入行。只有在入行的过程中,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到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自身,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用实践来检验,让实际效果说话,他才会真正入心,将核心价值观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利用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可以有效地促成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交往中体验感悟,根据实践结果比较选择,体验到践行核心价值观能让自己受益,违背核心价值观,就会让自己受损,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认同感,并自觉主动地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常识和实际都反复告诉我们,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靠外界强行灌输或者压制,应该用恰当的方法,营造适宜的氛围,让大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直至悦纳,要让大学生感受到,它是自己成长成才,融入社会实现自我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样才能从内心增强认同感,最终达到“不是要我践行,而是我要践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文集[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44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