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日本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输出国,在中国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尤其深受大学生欢迎。日本动漫作品中善于借鉴国际元素,体现普世价值观,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再加上日本动漫题材、体裁范围极广,免不了涉及不良内容,例如暴力、色情等,从而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日本动漫及其所传播的文化内容,提醒和教育我们的大学生辨别其真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日本动漫 价值观 传播影响
笔者任课《电影名著鉴赏与评析》,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只要提到日本动漫,学生们活跃度参与度大增。据对中国青少年动漫市场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漫。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它受欢迎的原因及其传播本质,从而正确认识它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辨别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日本动漫广受中国受众欢迎的原因
1.1动漫元素中国化,迎合审美
日本动漫整合了中国的文化元素,把其中的儒家思想和教条融入平常生活,用作品的娱乐手法表现出来,进而更容易被中国受众理解并接受。例如《岁月的童话》中婚姻问题、人际疏远、理想与现实等,再如《侧耳倾听》中反应青少年不正确的学习目的,只为金钱,没有人生追求,而这种价值观现象其实不仅仅发生在日本,同样也存在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是能够引起全球共鸣和思考的价值观现象。
1.2动漫题材多样化,定位青少年
日本动漫经过多年发展,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关注受众,制作出针对受众不同年龄和层次人群观看欣赏的动漫作品,将各种题材和内容都一网打尽。主要有少女动漫、技击动漫、科幻动漫、体育动漫等。而且在向外传播时,日本颇具先见之明,选择了青少年受众群。鉴于青少年的比较优势,即思想先进,思维宽容,更容易接收和传播日本动漫的全新视听享受,最重要的是,随着这部分受众的慢慢成长,市场无疑会越来越大。
1.3动漫主题普世化,赢得认同
日本动漫不仅注重满足受众的视觉刺激,还重视对更深层次问题的人性反思和社会剖析,正因为此,才表现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一,日本动漫主题具有现代思想实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当今符合中国现实趋势的课题,例如《干与干寻的神隐》叙述平凡的千寻寻找生命与心路历程的冒险故事。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拼搏才能有未来。例如《浪客剑心》、《灌蓝高手》等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价值。这些主题符合中国文化理念及现实问题,震撼受众内心并使之痴迷其中。
如今的中国受众,生活生存压力陡增,真正需要的是直击内心的情感关怀、排遣郁闷的娱乐形式,日本动漫作品完美结合了这两点。
2日本动漫传播的本质:宣扬日本民族文化,推广国家意识形态
日本文化通过动漫作品潜移默化的把其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等传播给中国受众,这些都在隐形地侵蚀着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政治、经济、思想、法律、宗教、哲学都属于国家意识形态,而日本不放过推广任何一方面。日本动漫对中国的传播有利于其推广国家意识形态。我们要认清,日本动漫作品本身及其背后隐藏的民族文化,都是或隐晦或明了地推广日本的国家意识形态,当然更多的还是借助动漫媒介隐性强势地推广。
3日本动漫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
3.1漠视生命,丧失同情心
日本人的自我要求很高,为了迎合世人、避免被疏远和排斥,一方面造就了一个奇迹,也就是日本经济崛起,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心理上的沉重负担。这种性格中的矛盾也反映在日本动漫作品中,既有美好治愈风的作品,描绘美好感情,如《夏目友人帐》、《夏日大作战》等。同时喑黑系动漫也无处不在,反映杀戮暴力、犯罪死亡,消极恶丑,如《寒蝉鸣泣之时》,这些日本动漫体现了一种“暴虐美学”。
这些作品中的暴力宣扬使受众产生模仿行为,在这类随处充斥暴力情节的动漫中长大的大学生们,会产生很多问题:拉帮结派、向往武力、公德心缺失、生命价值观冷漠、遇事盲动等。
3.2审美庸俗化
夏目房之介指出日本漫画“对色情或暴力比较宽容”。近年来日本动漫中出现了迎合受众的众多不良题材的作品,包括性暴力、趣味恶俗、低迷颓废、不伦道德等动漫题材。其中作品中那些描绘色情、扭曲审美和传播同性恋主题的动漫,都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们的恋爱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等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比如,学生们在观看耽美动漫作品时,受其心理和性描写的影响,对两性观的确立逐渐模糊。
3.3不分善恶,思维功利.
据日本学界解释,“军国主义”意即军事置于国家之上,国家的本质是一个军事机器,以军事为立国之本,在他们的战争观里没有好坏对错,只有上下级和服从、为国家牺牲家庭个人等。因此,在日本动漫中一切亲密友好的關系,比如说发小、爱人、恩人,都可以相互厮杀,只是为了各自的立场和利益,这些在动漫作品表现中相当稀松平常。这样一种极端的、盲目的、霸权的军国主义,通过动漫作品,以娱乐化、视听化等易于接受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们,歪曲了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生命观,受众的行为取向开始变得自私,不择手段仅为实现个人利益,这都是我们不想看见的,应警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3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