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复习已经无法满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今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的重要问题。就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现状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复习课;策略
一、當前高中化学复习课现状分析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科提出的教育目标[1]。研究表明,当前高中化学复习课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够灵活
教师在高中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很少能够灵活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只是单纯地、机械性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只是记住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不能将其运用到解题中去,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或拘泥于教科书,不能将教材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无法学以致用,使得复习课索然无味,学生没有兴趣[2]。
2.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到位
大部分教师只是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或者只是写在了教案里,并没有真正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只是表现在了形式上,重视结果忽视过程,不能带领学生探究知识的规律,展示思考问题的方法。言传身教只重视言传而忽视了身教,只传授知识,不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开展高中化学复习课的方式
1.课堂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在化学反应速率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钢铁的生锈、炸药的爆炸、塑料的降解等的视频,让学生亲身观察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进而深入地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量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刻地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单位时间内的生成物来进行体现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进行教学实验,比如,将不同浓度的草酸溶液滴到两个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两支试管的颜色变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思考,使思维活跃起来,通过现象分析本质,既便于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魅力,提高复习效率。
2.高效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高效的化学课需要依靠师生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活跃学习氛围,使得教学过程和谐愉快,让教师快乐地教学,学生快乐地学习。比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在超市中“假如同学们去超市购买银耳,会选择哪一种呢?第一种银耳,形状干枯、色泽暗淡;第二种银耳,个体丰满、颜色白皙。”如果学生回答喜欢第二种的话,那它的卖相好,是不是因为经过了漂白呢?那又是怎么漂白的呢?通过这种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进行高效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化学,高度专注,思维活跃,学好化学,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高效练习,开放学习
为了更好地达到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不能坚持以往“以讲代练、多练多讲”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内容,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加强对学生薄弱知识点的练习,分层布置作业,对待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分层备课、分层练习、分层指导。教师要对课堂练习进行开放性的设计,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化学复习更加高效。教师在复习课的讲解中,要尽可能地对往届高考真题、模拟题精讲精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4.复习感悟,升华认知
教师在复习课上要结合考纲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学生在理解化学知识的重难点知识时可能不够透彻,不能在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无法掌握解题技巧,这些都给学生的化学复习带来了困难。比如,学生在理解“同一反应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虽然不同,但是其意义是相同的”这句话时,一般会感到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把握复习中的重难点,学生可以通过复习中的感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知,提高化学复习效率。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设置符合学生发展区的问题,通过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则,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效地提升化学复习效率。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和巩固知识,提高化学复习的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改善当前高中化学复习的现状,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思考,不断改进高中化学复习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陈丽伟,严西平.让学生在主题引领和问题驱动中提升核心素养:以“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35(4):6-9.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5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