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感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经上课时,经常只顾着自己讲,感觉讲的越多越好,一节课占的满满堂堂,心里就舒服,感觉这节课的利用率就越高。感觉讲的题目学生越难听懂,这道题就越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想法。渐渐的,我发现学生有时候上课听得懂,却不一定会做。就像我们经常看游泳很简单,两腿一蹬,两只手往前一拨,就游到前面去了,可是不实际训练,我们永远是水边的旱鸭子。我的一位同事是一位责任心特别强的老教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成绩依然不理想,由于经常性的占课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抵制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对学数学的信心也减弱了,我一直很困惑。
  自从出现高效课堂后,我慢慢的意识到,高效课堂的这个模式正和我们现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相吻合。我的教学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的得到了调动。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老的教育观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从我开始,不能以我为中心,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的意识由“要我学习”,改为“我要学习”,以学生发展作为改革教学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教学路。发现问题后,我通过仔细分析,经过自己努力实践,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一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目标应该是合理的,让学生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如何达到目标必须仔细斟酌。
  二是合理利用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材,明确达到目标的措施、方法,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根据落实学生的需要增加适当内容,调整教学顺序,调整教学内容的。
  三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因此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可以给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在黑板的上简洁地写出来,这样做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前知道这节课我要学会哪些内容,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节课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通过文字语言和肢体语言、板书、投影仪和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时不时地还可以插入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的笑话,使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掌握更好,记忆更深刻。老师在选择例题时,要由简单到复杂,呈现出梯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准备一堂课时,往往是先准备整章的习题,然后根据本节的内容选择相关题目。
  四是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预习,给学生一个增加自信的机会;对于有些内容学生预习了也看不懂的课,就不要求学生预习了。既然学生看不懂为什么还要求他去看呢?这样只能增加学生的挫败感,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大多数学生所谓的预习就是阅读一遍课本上下一节的内容,似乎就是掌握了本节课的精华。感觉这节课的内容我已会了,这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积极配合老师,使他们失去了上课最宝贵的40分钟。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并不提倡学生上课记数学笔记,我感觉数学的公式或者法则一节课就那么几句话,学生能够当堂消化,有记笔记的时间还不如记在大脑中,数学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不一定掌握的好。因为认真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沉浸在他的笔记中。
  五是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要质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放下权威,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把“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我们在上课时应时时处处体现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良好的积极上进的竞争性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中,我经常坚持这样的做法:上课时尽量少讲,给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积极合作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广范围的參加,课堂才活了起来,不再是以前的一潭死水,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效。
  六是教学评价。
  所谓教学评价,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的,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评价设计甚至要先于教学设计。评价设计要适当,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为达到目标学生之间就会有隐形的一种竞争性,这就是学习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如果评价太高于学生实际,那么也就调动不起学生,这样的评价是失败的。另外,评价一定要在课堂上,公平公正的与教学同步发生。
  参考文献:
  [1]高丽君.构建初中数学“目标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
  [2]张艳如.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浅谈.软件:教学,2014.
  [3]龚元海.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