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理念下初中语文互动生成式课堂教学有效性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互动生成式新型课堂”是指语文教师在新基础理念的指导下,在新基础“重心下移”的思想引领下,采用以开放为前提,放收结合的组织方式来激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并参与课堂的互动反馈,促使生成,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育人价值的新型课堂。互动生成式教学,能够使教学变单向传授为多向交流;从无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基础概念;互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77-02
我们主要从教师的课前行为和课堂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来阐述开展互动生成式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行为主要是指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两个角度考虑教学的开放点,互动生成点。
1.从解读教材来说,教师要树立“教结构和用结构的长程两段式”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的手段有教材结构加工策略和教材生命激活策略。
(1)教材结构加工策略是指对知识及思维的点状情况进行块状重组,按照知识块间的内在关系,用类比、概括来发现知识的横向关联: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把语文教材中的书本知识,按其不同的内在逻辑,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需要,组成各种不同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以结构为大单元,策划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呈现出结构的逐步复杂化。
(2)教材生命激活策略,即将书本知识激活,实现与三重生命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的沟通、与成长需要的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
2.从解读学生上来说,通过对学生进行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差异的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基础、困难与提升点,从而有效展开课堂互动。
(1)前在状态。
每位同学在进入课堂之前,都带着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有着自己鮮明特点的个人经验,可能形成一种“前概念”。尤其在当前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信息量大;同时,有些学生在家长要求和安排下,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提前学习一些相关内容。学生的“前概念”、信息获取、提前学习等,构成了学生们多元、差异的前在状态。为此,教师要自问: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学生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学生可能具有哪些前在状态?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和学习,对于教学而言,发挥促进作用还是干扰作用?如何促进或干扰教学、在哪些内容上可能会促进或干扰教学?这些对于学生学习而言,产生哪些学习困难、障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转化为学生可能发展的机会?
(2)潜在状态分析。
作为具体个人,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是以生命有机体的整体方式参与投人生命间的交往和沟通过程中。这是学生发展的“生命整体性”,也意味着学生发展具有主动性和多方面性。因此,学生潜在状态,意味着学生发展的多方面可能性:知识学习、认知发展,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等方面的情感。在潜在状态分析中,教师要自问:学生在这节课教学中会有哪些方面发展?对于全班而言,不同层次学生可能呈现哪些类型的发展状态?他们可以达到何种发展水平?不同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存在哪些思维状态、发展空间?他们的主动创造、自觉发展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形成多方面发展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障碍?
(3)学生差异分析。
学生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决定着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类型、水平的发展差异。教师在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时,不是也不可能消灭差异,或者实现考试标准所要求的“一刀切”状态,而是要充分研究学生差异,变差异为资源,在学生发展的基线上实现个性化的生命发展,实现学生“活生生”的发展。
二、从课堂实施上来看,新基础理念下互动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有向开放”“交互反馈”与“回收转化”,在课堂上的展开最主要是靠课堂教学中“大问题”的“放与收”来实现。
1、设计好“大问题”,其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真正做到“放下去”。改变课堂“小步走”的现象。“大问题”的特征——聚焦教学目标,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调用恰当的旧知进行重组。
2.如何有效的收?
(1)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采集样本,策划课堂行走路线,到学生中间去观察、倾听、捕捉资源。
(2)對各种资源要作出迅速的判断和选择,当没有大把握时,可留存在黑板上,随过程推进做处理。
(3)尽可能并联式同时呈现学生的基础性资源。
(4)面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可以选用如下策略:
①整合策略:针对学生的点状思维,引导学生结构化;
②分类策略:针对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学生建立标准、分类;
③比较策略:针对学生的偏差或错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聚焦;
④放大策略:抓住亮点、精彩之处,全班学生都来思考、碰撞、生成;
⑤质疑策略:针对思维困惑或矛盾之处,反问、追问学生,深化思考;
⑥提升策略:针对学生的具体思维,帮助学生概括、抽象、达到新水平。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在“开放”课堂中引领学生发展,教师即使有“长流水”还不够。因为面对“放下去”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推进,不仅在于知识“量”上呈现的多寡,更在于思维品质状态的高低不同。因此,教师更需要“生水法”、“点金术”,随着课堂上一波接一波的生成之潮的涌动,教师还要有“冲浪”的勇气与能力。只有在自己的日常实践学习中,不断蕴蓄、锤炼,教师才能养成教育智慧,教学相长,和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参与式教学理念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调查研究——以某农村中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邓小林.浅谈在新课改理念下巧用媒体资源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科学中国人,2014(6):164-164.
[3]温文华,林晓兰,漆瑶.“研学后教”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研究——以广州南村侨联中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4(15).
本文系2018年度巩义市教育科学课题《初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研究》[2018]—GYJKKT—055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