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这一基础性学科,如何才能够使其价值真正发挥出来,一直都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将情景教学法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变得更浓厚。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法 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创设方法
1.创设真实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内容都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当讲解这些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文章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在贴近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更加容易的理解文章以及各个知识点,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并且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身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有效促进生生与师生互相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汲取他人身上的优点认识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2.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打造真实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地提升。近些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在教育教学领域获得普遍运用,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应及时引入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所以,在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时就应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和优势,打造生动形象具体的语文教学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来。
3.以情感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作为初中生,其情感特征比较单纯,情绪容易被調动和激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初中生的情感为基础,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初中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如在《陋室铭》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教室想象成陋室,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借以教育学生在如今的教学环境中更应当努力学习,激发其学习欲望。
4.让学生亲自扮演文章中的角色,通过体验式情境提升
语文教学有效性在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中都有各种人物和动物等,并且,由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动、爱玩,主观意识上愿意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利用初中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角色体验式的情境教学法展开语文教学。详细地讲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扮演文章当中的不同角色,在学生互相配合下展开课文的阅读和表演相应的情节故事等,最后让学生表达出自身参与到其中后的情感体会以及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角色体验式再现情境的教学模式,将原本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和体会到,从而帮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文章内涵和相关知识。
5.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所要做到的并不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化学习的兴趣。而情景教学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它能够创造出一个生动的环境,将课本情景进行重现,让学生在重现的情景之中体会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更重要的一点是能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对语文世界探索的欲望。当学生有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时,才是一个教师真正做到了他所要做的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篇章的方法与技巧,而不是通过一种填鸭式的方式,将文章主旨一股脑地塞给学生。对语文真正的学习,还是要交给学生自己去做。而当一个学生真正有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时,才是他做到了自主学习入门的方法。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创造的情景应当合理性
情景教学法最注重的便是创造情景,而有的教师创造的情景合理性经不起推敲,这样不仅不能正确的给学生传递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错误的情景还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惑,让学生白白将时间浪费在思索情景的合理性上。所以说在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教师首要注意的是,自己创造的情景是否合理,而不能仅仅是为课文内容服务,创造出一些有悖于常理的情景,这一点便是情景教学法所最注重的。
2.多媒体教学资源切忌滥用
在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对于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多媒体设备开始普及。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使用PPT讲课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美其名曰情景教学,实则过犹不及,过多地使用PPT讲课,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起到了反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玲.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6):144.
[2]张汉祥.情景教学对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效果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20):297.
[3]周红敏.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现代语文,2015,(08):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1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