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计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日益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必须趋向科学化、规范化、模式化、信息化,而纵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仍有许多管理重点与难点不甚明晰,且传统管理模式转变缓慢。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调查情况,基于审计视角探讨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产管理质量。
关键词:审计视角;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到新的高度。近年来,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量增长较快。据审计调查,一个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中部地级市,国有资产年增长率达22%。审计发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处理不规范和制度执行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对国有资产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1.经营性资产监管缺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近年来,在审计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尤其是固定资产出租不严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是资产出租合同管理不规范。有的单位资产出租合同期限过长。通过对40个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审计调查,有79份房屋出租合同签订超过3年以上,时间最长的达25年;有的未履行合同签订手续。审计查出有30多个单位部分房屋出租未与承租方签订出租合同,涉及国有资产收益1000多万元。二是资产出租价格偏低,同地段不同价格。通过对近三年同一地段不同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单价进行对比,发现3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价格偏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达1600多万元。同时,通过对比同地段房屋出租单价发现,28个单位价格各不统一,月租价格相差最高达178.31元/㎡,估算国有资产流失近1500万元。三是资产管理与财务和预算管理脱节。有52个单位资产收益未缴存财政专户,涉及金额8600多万元;有的单位将资产转移给所属单位经营,逃避监管,审计中发现12个行政事业单位,将资产转移给所属单位经营管理,出租收入4000多万元未缴存财政专户。四是资产出租收入税收征缴不到位。审计调查了解到,近三年,某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共实现资产出租收入1.7亿元,实际缴纳房产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金只占应缴的18.18%。五是资产处置行为不规范。有的单位不履行审批程序,随意处置国有资产;有的资产整体划拨,未做账务处理;有的资产已处置,未调整固定资产账目。此外,还发现有的资产权属不清,管理处于“空档”,个别资产长期无人监管,甚至房屋出租到期不收回,资产长期被无偿占用。
2.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形成单位资产 “糊涂账”
由于制度机制不完善,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层次不一,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资产管理信息不能共享共用,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相互转化管理相对滞后、监管不到位等。一是资产家底不清。部分单位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未建立管理台账。资产账务处理与资产实物管理系统脱节,购建资产入账不及时,处置资产时也没有及时按要求下账,账务核对不及时,往来账务长期不清理,呆账坏账较多,挂账现象普遍,造成资产统计数据失真。二是有些的单位资产处置后,土地产权未让渡,造成资产虚空,留下资产权益纠纷隐患;有的单位办公房屋建成时间久远,原始资料缺失,或者是土地使用权属不清等原因,造成单位房产情况不明、底数不清、账实不符等情况。三是资产管理配套政策不健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尚未立法,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但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制度较少,执行过程中又缺少足够的依据,没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支撑能力减弱。
3.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大,以某市为例,截至2017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量已达2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7%。这些资产也是政府的“家底”,更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是在基层存在“重资金分配、轻资产管理”问题。国有资产配置不科学、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二是单位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国有资产配置不均衡,缺乏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和合理的资产流动机制。三是单位资产购置随意性强,造成铺张浪费。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占用上的免费性,有些资金来源充裕的单位对尚能使用的资产提前更新,导致尚能使用的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而资金有限的单位,需添置资产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日常工作。四是国有资产合理流动机制还不健全,资产短缺单位无法通过调剂手段得到所需资产,存在资产重复配置、闲置浪费,资产配置的效率降低。
4.資产产权不明确,国有资产被“画地为牢”
一是管理观念上有偏差。有的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资产管理工作与单位业务工作无关,甚至未经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就擅自处置国有资产。二是产权认识上有偏差。把国有资产当作本单位所有,没有大局意识,国有资产统一调剂不到位。三是重视程度上有偏差。存在“重钱轻物”观念,对单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未实施全部监督管理。四是资产利用效率上的偏差。在基层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调控力不足,尚未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国有资产的有效统筹安排使用,无法将闲置资产盘活,存在资产使用“苦乐不均”情况,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与激励,导致部分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 三、基于审计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探讨
1.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监管职责
一是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单位的主体责任,规范单位的行为。二是建立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审计监督发现资产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三是建立监管制约机制,按照“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四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流程。充分利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财政、审计等多部门资源共享、共用,加强资产管理。
2.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科学管理
一是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从源头上把好关。根据各单位实际存量资产编制资产预算,并根据预算购置资产。对于重复或超标的资产预算不予审批,单位的资产购置,严格执行单位资产预算。二是坚持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真实有效地反映实际资产的信息,实行联网适时监管。三是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监管,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经营性资产出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阳光操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实行国有资产调剂和共享共用制度,解决资产配置不公、配置随意、奢侈浪费等问题和超标准配置资产、闲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按照资产配置标准,从流量管理转向流量存量并重。
3.完善制度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一是完善权力监督机制,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职权,通过提高监管层级,强化制度有效执行,特别是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以及建立健全政府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提升部门资产预算管理水平。二是建立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的联合监督机制。三是扩大民主监督,通过建立资产统计报告、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
4.整合管理资源,实现监督全覆盖
一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数据库,实行从入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监管,确保资产统计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二是建立存量资产数据库,监督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督检查各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做到账实相符,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三是建立增量资产数据库,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立足科学规范、公平合理、厉行节约、节能环保,确保与单位履行职能、事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四是建立变动资产数据库,防止国有资产浪费与流失。检查各行政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资产处置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处置行为;管理部门是否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审核职责。
新时代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始终围绕有效管理这一核心,抓住关键环节,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使用效率,促使其保值增值。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按照依法治理原则,重点引入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规范资产使用管理机制、改革资产产权、建立激励机制,推进科学决策等重要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顶层设计――立法和基層探索――出台规范制度相结合,加强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博苏.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9).
2.王志娟.试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管理观察,2013(11).
3.李夏华.浅议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财经界,2015(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2674.htm